面对无聊,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学习一项新技能,培养一项新爱好,练习正念,寻求陪伴,感受与外界联系的意义。
----------------
这一代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可理解。有些人在宿舍养“狗”。尽管它们是用纸板箱制成的,但也必须配备适当的食碗和狗粮。他们还要和隔壁宿舍的人比赛,看谁的狗更“乖”;有的人在宿舍里上演变装秀,有的男生用塑料袋做女装,摆出比女生妖娆得多的姿势;有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写“疯狂文学”、“持续文学”。如果你连仙人掌都不知道,就别说它是木瓜,好吗?我再说一遍,这个橙子叫猕猴桃”……
这是在做什么?
大家不理解这一代大学生的行为也很正常。毕竟,这一代大学生不明白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近年来,大学生可能时不时地上网课,很少能见到几个传奇大师;没有“百团大战”俱乐部招募和活动;不能随意进出校园,有时甚至不能随意进出宿舍楼;即使在大城市,也不能去展览、听音乐会、参观名胜古迹……这样待在校园里,真的很无聊。
根据《牛津词典》,无聊是人们由于缺乏活动和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而经历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状态并不新鲜。汉代王邑曾写过“心烦意乱”的诗。在这种状态下,大家想要组织一些活动,玩点乐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王毅选择“出去玩”,无法出行的大学生则选择养“狗”、变装……
虽然人们在写疯狂文学的时候,会说“我的精神很好”(源自“我的精神很好”的词序),而说“这所大学的精神状态”也是开玩笑的。 “学生愁”,但无聊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
无聊会对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处于无聊状态的人容易注意力分散,容易出现认知错误,认知需求减少,不愿意思考和推理。因此,无聊的人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手头的任务;同时,那些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人会产生低效率和无意义感,从而带来更多的无聊感,形成恶性循环。
无聊常常伴随着各种负面情绪,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多项研究发现,容易感到无聊的人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强迫症、人际敏感等心理倾向。《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指出:2021年,疫情导致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患病率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这与无聊不无关系。
在消极认知和情绪的驱使下,无聊的人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大学生养“狗”、变装、看疯狂文学等事情,都是为了自己娱乐,不影响别人;但研究发现,无聊与攻击性行为、赌博成瘾、逃学辍学、吸毒、违章驾驶等显着相关,因此我们仍应积极调节无聊,避免无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除了开头提到的大学生已经在做的事情之外,我们在无聊的时候还有什么调节的方法呢?
我们可以练习正念并培养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方式。无聊往往与分心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当我们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投入、效能甚至心流体验,我们不再感到无聊。如果你不想太刻意地冥想,你甚至可以观察一棵秋天的树。看树叶黄绿层次,光影透过稀疏的枝叶落下,触摸树干,感受树皮粗糙的纹理。像这样集中精力。当我们当下有一些事情可以专注时,我们就不会那么无聊了。
我们也可以做出改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点新鲜感。心理学研究发现,重复、简单的工作和生活会让人感到无聊;为了调节无聊,我们必须设法摆脱简单的重复。例如,你可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新的兴趣或爱好。互联网使学习变得非常方便。无论你是想听法律讲座、欣赏诗歌,还是学习烤蛋糕、跳街舞,网上资源都非常多,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和尝试新事物。
除了调整自己,我们还可以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寻求陪伴、感受意义。这些陪伴可以来自我们身边的朋友,他们一起参与活动、分享快乐,让我们感到安心;它们也可以来自网上联系的家人和老朋友,他们与远方的人分享我们身边的有趣的事情,这可以给我们带来陪伴感和新鲜感。
与周围的人一起尝试新事物并参与当前的生活。祝你能克服无聊,拥有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