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
“在曼联学政治,在华尔街学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
哥伦比亚位于纽约市繁华的中心,拥有最好的地理位置和人才。不仅为美国培养了4位总统(包括奥巴马),还为世界贡献了3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哥伦比亚大学提倡辩论。你不仅与别人辩论,而且还与自己的人辩论。就连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也不放过他,还打了他的脸。
正是因为这种打脸,哦不,辩论的传统,才让每一个哥大的学生走出校门后,都拥有一口“好美语”。不信的话,看看奥巴马吧。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哥伦比亚的忠实粉丝。奥巴马在大三的时候,从自己就读的西方学院得知该校与哥伦比亚大学有交换生项目,他立即收拾行装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他以交换生的身份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也算是半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校长博林格对这个孩子非常满意,认为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受益匪浅。 “听过他演讲的人很容易发现,他的很多思维方式和信仰都带有哥伦比亚的烙印。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思维严谨,判断力出色。我认为他受到选民青睐的原因是我喜欢他,因为他充满人文关怀,这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风格。”
不挨耳光你就活不下去
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大概没想到自己竟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哥伦比亚大学的首批两名毕业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正是他们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将乔治二世和他的帝国赶出了现在被称为美国的土地。美国的领土。虽然这段历史现在看来有些荒唐,但它确实说明了哥伦比亚大学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一项技能:打脸。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都会被打脸,有时候有些敌人也会被打脸,比如倒霉的校长。
2007年9月,哥伦比亚大学宣布邀请伊朗总统内贾德来校演讲。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哥伦比亚,引起轩然大波。学生们在校园内组织了各种抗议活动,抵制他们认为具有独裁声誉的演讲者。集会、辩论等传统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抗议博林格总统同意这一邀请,一名学生甚至用化名“艾哈迈迪内贾德”在网上发布博林格的讣告以表达不满。
对于这些闹剧,布林格表现得相当平静。他善意地告诉学生们:“这对你们更有利,而不是内贾德先生。”因为即使对方是一个与我们价值观不相容的人,但彼此的想法依然存在。值得交流。 “既然大家都在说这个人的坏话,那为什么不给这个‘坏人’也说点坏话的机会呢?”
事实上,博林格本人并不喜欢内贾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约翰·科茨沃斯表示,“博林格认为内贾德是独裁者,这是他的个人观点。”博林格并不是唯一一个认为内贾德是独裁者的人。事实上,很多人公开谴责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内贾德。
但最终布林格顶住各方压力,向内贾德发出了邀请。而他的做法也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回应:“如果哥伦比亚大学认为邀请内贾德演讲没什么,那么我认为也没什么。”
尽管遭到了自己学校学生的毒打,但布林格仍然不打算妥协。除了内贾德之外,他还在思考下一个令人震惊的邀请名单。 “我们对一切既定思维应该抱有质疑精神。因此,我们会不断邀请社会各界、各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信仰、观点的人们到学校来讨论各种事件,甚至是激烈的事件我认为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引以为豪的。”
位于纽约
据李斯辰留学360了解,哥伦比亚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只有短短一句话介绍哥伦比亚:“这是纽约的一所大学”。博林格校长认为这句话应该用来形容哥伦比亚。言语就足够了。 “(在我眼里)纽约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最有活力、最包容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总是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并且永不满足。这就是新城市的性格。”约克是哥伦比亚的特色,”他说。
另一个“纽约性格”是固执。 1756年,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百老汇街成立时,仍被称为“国王学院”。当时学生只有8人,更不用说老师了。 —— 第一任总统塞缪尔·约翰逊担任过许多职务。他是该校的教授、行政主任和开幕式主持人。美国独立后,“国王学院”不再有国王,于是以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的名字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后改为大学。然而,即使经历了世事变迁,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仍然顽固地保留着“国王学院”时期的许多传统。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徽仍是原来的金冠;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历中,很多美国传统节日并不是假期,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假期。一句话:不走寻常路。
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多元思想的交锋中力求保持客观和中立。这主要体现在新闻学院,尤其是普利策奖的颁发上。约瑟夫·普利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报业巨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创始人。早在1892年,普利策就有创办新闻学院《新闻学报》的愿望,并向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提出捐款建设该学院。然而该计划的实施花费了很多时间,直到1912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才正式成立。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不仅是新闻学的研究机构,还颁发过多项新闻学奖项,包括著名的“普利策奖”。由于评选的仔细和严格,“普利策奖”一直被视为一项巨大的荣誉,几乎是美国记者梦想的最高理想。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和“普利策奖”的刺激,新闻专业的学生总是较早进入行业。白天,他们奔波于纽约的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素材,晚上又回到学校开夜车赶稿子。毕业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骨干。当然,在坚持记者客观中立立场的同时,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会重蹈“打人脸”的老毛病。许多批评校友奥巴马的文章都是他们写的。
李思辰·深圳留学360(微信号:szliuxue360)
利用资深留学专家的经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广大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