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说
当前,商科教育尤其是商学院教育的传统范式正在受到挑战。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颠覆性创新”理论创始人克里斯滕森甚至直言“商学院将被颠覆”。在新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对商业的思考更加前沿,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紧密贴合商业一线的需求。企业大学和商科教育平台不断涌现,都在试图解决传统商科教育的弊端,创造新的范式。在此趋势下,我们推出“商科教育大变革”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商学院教授学者、高管教育专家、企业高管等人士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商科变革教育,让商业教育更容易获得。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活力源泉。本期我们邀请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四位教授。他们结合不同实践,就商科教育如何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推动商科教育创新
当前的商业环境正在迅速变化,因此商学院在知识转移和课程内容方面也必须走在最前沿。他们不仅需要设计更全面的课程,建立跨学科的合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世界,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体验式学习,思考如何将数字化手段融入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基于商科教育的特点,产教融合也必不可少。商学院应继续与商界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商业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前沿知识。香港的商科教育起步较早,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以本科生和一年制硕士生为主,更注重商科理论研究。然而,作为亚太地区最早的商学院之一,中大商学院越来越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内的实际影响力。例如,中大商学院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商业智慧”的在线知识平台。作为沟通国内外企业界的知识桥梁,我们希望将学术界的见解和企业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并推广中国企业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为香港商学院创新改革带来新机遇,如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发展不仅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将为香港的大学带来难得的机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深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无疑会增加。香港的高等教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商学院应该拥抱大湾区的发展,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港中大商学院在这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今年上半年,中大商学院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在罗湖区设立中大商学院。港中大商学院落户深圳市罗湖区,将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学校可根据课程结构为深圳、香港两地师生安排课程。在深圳校区,除了从事现有项目的教学活动外,中大商学院还将开发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高端项目;将设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为深圳及大湾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服务。将为学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帮助;深圳校区也将成为中大商学院的重要研究基地。学院教师将能够参与内地各级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罗湖区人民政府还将协助学校与罗湖乃至大湾区各企业对接,推动校企项目合作。总之,在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香港和深圳的行业,毕业后可以选择在两地发展;而学院的老师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香港和深圳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两地企业资源开展科研活动,促进两地经济和企业繁荣发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欧洲事务)辛荣:用体验式教学打造商业教育新体验
在管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世界一流商学院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深入参与,启发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点,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中国商学院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来自哈佛、艾维等案例库,但这些世界商学院的案例库主要写的是外国公司。随着中国商业的蓬勃发展和众多优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经验日益得到国际认可。中国商学院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更多反映中国商业状况的案例,这不仅满足中国管理教育的需求,也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在传授最先进的国际工商管理理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教学中运用大量中国市场案例,结合中国企业实践讲授管理学。主意。我一直认为,很多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商学院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教给大家一种思维的逻辑、框架和方法。案例教学就有这样的效果。早在2001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成立了案例中心,长期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汉语主题教学案例。每年开发100多个案例,并向国际三大案例库(哈佛、艾维、欧洲案例中心)输送优秀案例。案件。原创案例在中欧课堂的使用也逐年增加。中欧EMBA教学中,近年来中国主题案例的使用占比在60%左右,超过了国外案例。自2013年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始建设“中国案例网”,注重案例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收录案例涵盖战略与综合管理、会计与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学科。管理、组织行为等。目前已收录案例2000余个,其中1000余个是中欧自主研发的本土案例,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服务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设,促进全球管理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学习。中欧还创新管理教学,创造了独特的“现实教学法”,由教授课前写案例,学生研究案例并互动,现场观察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与企业高管互动。在相关领域。参与对话,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中国企业生态系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称为“案例教学+”。它是基于传统理论驱动教学方法的升级版。它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际参观充分结合起来,重点是让学生在企业参观过程中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中欧EMBA、卓越服务EMBA课程以及多模块高管教育课程均采用了贴近现实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它旨在以结构化的方式创造新的学习体验,这也确保学生、教授和公司各方都能受益。与原来的传统案例教学相比,更加丰富、立体、更有活力。当然,教授为现实教学开发的案例也可以在普通课堂上讲授,也可能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对于参与实景教学的企业,他们向中欧学生敞开大门,与中欧教授交流运营情况。学生们还将帮助公司找到应对所面临挑战的可行解决方案。通过中欧师生的视角,这些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锐:管理教育改革推动商业向善
中国本土企业经历了快速成长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或者说股东利益最大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和ESG的关注度还比较低。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另外,CSR部门往往不是企业内部的核心部门,其所做的工作往往是简单的捐赠。但从企业家的责任来看,他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还要把企业做好。更进一步,企业家还可以为社会创新做出贡献。所谓社会创新,是指用创新方法解决系统性、挑战性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协同合作企业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主体。企业如果能够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以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重大社会问题,就会产生集体影响力,为多方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大贡献。在我们提倡企业关注ESG、商业慈善、社会创新的同时,培养和推动企业家的商学院也应该创新,用最前沿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和引领创业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长江商学院从一开始就开设了人文课程,后来又开设了社会创新和商业公益的理论课程。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引导创业学生践行商业向善和社会创新,让他们思考如何关注多元兴趣。有关各方应兼顾正义和利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例如,长江EMBA推出了“社会创新与商业良好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要求创业学生为自己的公司设计好的商业项目,并花一年的时间实施。这种实践课充满挑战,但我们设立了辅导制度,让学习小组互动,让最先同意的学生成为榜样。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我们会慢慢吸引更多的学生。善良的种子一旦播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施肥、浇水,然后等待它发芽。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好的案例出现。我们每年有近800名学生创业,他们背后有800家企业。我们决心把这个实践课程办好10年,相信它会对中国的营商环境产生真正的巨大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原院长王宗军:用中国式管理满足中国企业需求
管理教育的初衷是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提供“补课”。 MBA班的学生背景非常多元化,需要用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补充、丰富甚至完善自己原有的管理知识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甚至升级。也就是说,当企业对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时,管理教育应该提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源于实践的变化。例如:近年来,我们面临管理工具的变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对管理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依靠资历和经验进行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管理需要依靠大数据,以大量的实践和事实为主导。这个时候,管理方法可能需要改变,新的信息技术和理论方法必须应用到管理中,所以MBA课程体系也在相应改变,包括课程和案例。另一方面,MBA课程体系也必须紧跟国际潮流,吸收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先进商学院的内容体系,最终形成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和管理需求变化的课程体系。在中国。以华中科技大学MBA课程体系为例。该体系按照国际最高要求的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成立于1916年,全球领先的非政府商学院和会计项目认证机构)认证标准实施。的。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案例的选择要与学院培养管理者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需求不断变化。商学院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平台,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和学位授予。但也应该看到,在不断跟踪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和总结我国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知识体系。系统研究中国式创新和中国式管理。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MBA课程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引领中国企业实现成长和发展?中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引领世界的理论和体系吗?这些都有可能,但更重要的是正确定位自己,立足当下,找到自己现在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周强、朱东|温周强《哈佛商业评论》 中国新媒体中心高级编辑朱东《哈佛商业评论》 中国新媒体中心高级策划经理
投稿、广告、内容及商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