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历史剧,为观众展现了一段思想解放的历史和改革浪潮中人物的奋斗历程。
不过,剧中的两个关键人物田志远和夏沫却没有在历史中出现过,着实令人好奇。事实上,他们只是根据剧情需要塑造的一群决策智囊的缩影。不过,从这两个虚构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一窥当代智库的几大特征。
一、从事政策研究的背景剧中,田和夏是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邻居。据派出所陈所长介绍:
东厢房住的是专家局副局长、后来的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夏沫一家。住在西楼的人是——,在政治研究室工作。这就是田志远一家。
田、夏分别工作的“政治研究室”和“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部门。尽管它们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基本功能并未改变。他们既负责政策研究,又负责决策和提供建议的智库。
田志远,从事政策研究
如今,我国已拥有门类齐全的党政智库、大学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媒体智库。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提供基础数据、舆情动态、各界意见。改革初期,有很多待开发的废物,智库的分类也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这恰好是田志远和夏沫以及他们所在机构的专长。因此,《历史转折》适合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智库,能够反映当时决策智库的政策研究背景。
夏沫,经济学专家,视野广阔
2、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受个人时间和具体范围的影响,决策者在任职期间往往难以持续深入地深入社会各方面。但智库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历史转折》 田、夏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愿、有条件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智库。
田志远奉命探望陈景润
比如,田志远受人委托,去科学院拜访数学家陈景润,汇报了他的工作和居住经历,促成了全国科普教育座谈会的召开,恢复了更多科学家的声誉。又如夏沫到鞍钢考察,直接抓住了制约我国钢铁发展的财务和地质两大问题,为后来成立宝钢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这些关于服务决策的见解不会自动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脚踏实地的智库对社会的真正贴近、深刻理解和科学消化。
夏沫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
3、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上难以察觉的倾向和趋势,是决策是否现实的关键。显然,这样的收集整理工作仅靠决策者本身或者小规模的团队是无法完美完成的。只有那些致力于社会问题的人才能及早发现并推动解决方案。
从外媒文章中寻找问题
家住北京胡同的经济学家夏沫就是这样一个“细心的人”。他擅长经济理论,精通外语,视野广阔。当他看到一篇名为《一个住在伦敦的可怜的英国女孩》的外国文章,并得知该文章也被选入中学英语教材时,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立即在女儿的英语课本上发现了这篇文章,并用自己的声音听到了我的女儿被这段过时的文字严重误导了:
Summer:你怎么知道(英国)的?
女儿:书上就是这么说的!爸爸,我告诉你:英国是一个特别悲惨的地方。街道上到处都是残暴的老板、残酷的教师和剥削童工的工厂。
既发现又调查
夏沫进一步通过田志远向中央报告了这个问题,国家最终决定出国购买国外教科书,以重写国内教科书。这是智库影响决策的典型成功案例。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自然得益于中央果断、科学的决策,但也离不开合格智库专家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问题发现能力。
4、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大局观。在智库工作,你要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幕后,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材料撰写。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只想着走“南进捷径”出人头地,就很难在这个特殊的行业发挥作用。剧中的田志远和夏沫虽然经历了十年动乱,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祖国未来的信心,立志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改革事业贡献力量。正如夏沫在与田志远交谈时所说的那样:
我不反对被要求在我的工作场所打扫厕所。他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没人研究经济规律怎么办?
痴迷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夏沫
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夏沫并没有因为“杀伤力过大”而产生怨恨。相反,他始终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希望有一天能够派上用场。
他的邻居田志远从二野起就跟随老一辈革命家征战南北,但他胸怀天下,不会因私而放弃公职。为了恢复高考,他向夏沫提交了许多内部参考和建议,为这场利在千秋的科教盛会做出了贡献。
但当儿子田元受委屈,失去高考机会时,他并没有去附近的主管部门沟通。相反,他尊重组织原则和入场规则,表现出无私的党性和大局观。这是一个被别人视为“极其突出”的决策智库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其群体的专业性和品格。
田志远不因个人原因放弃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