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 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

新闻资讯2024-06-08 14:00小乐

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 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

【采访编辑/观察者网张红日】

每年春夏之交被称为“史上最困难的就业季节”。今年有何不同?

据教育部统计,预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人。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进行裁员,以及优化淘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当前,进一步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年轻人就业刻不容缓。与以前的一线、大工厂、高薪、自由职业等求职诉求相比,他们现在正在向“求稳”转变。

“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上海大学经济学教授向宽虎教授根据自己的商业研究经历告诉观察者网。疫情缓解后,经济复苏速度慢于预期,但到了6月,可以明显感觉到,下半年制造业的复苏必将再上新台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本文采访的样本中,有求职浪潮中的年轻人、企业招聘人员、大学教师。

研究生入学考试、博士学位考试、天涯摆设、大生意、灵活摆摊……也许并不典型,但却是今年特殊环境的缩影,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和讨论。

6月30日,“2023年北京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图为招聘现场AI模拟面试。 (图片来自IC Photo)

“两年前我们选择读研究生,毕业季我们发现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作为一名今年毕业的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我能明显感觉到,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就业市场一年比一年艰难。

2021年我本科毕业,当时大家对就业市场都很迷茫,但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有一个很流行的简单逻辑:疫情封锁导致经济不稳定和就业机会减少。疫情结束后,经济会慢慢复苏,就业也会相对改善。在此背景和期望下,高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都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约占我这一代毕业生的一半。

考研的选择中,出国和考研的比例平分秋色。国内大学方面,国际关系领域的传统强校,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是考研的热门选择;就海外大学而言,美国仍然是首选,但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学术体系相对较差。时间较短、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也很受欢迎。在学习方向上,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政治学相关专业,也有不少学生出于实际考虑选择了新闻、教育、法律、商科等其他专业。

在直接就业的国务毕业生中,参加公务员考试和编辑考试也是很常见的选择。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求稳”成为我身边很多同学的选择。当然,政治学专业本身也与公务员很多职位的需求高度契合。能否学以致用,也是大家选择的一大考虑因素。同时,国内政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涵盖广泛的主题。除政治学课程外,往往还涉及历史、经济学、哲学、商科、人力资源等课程,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有更多选择。你不必坚持传统的学术或研究道路。

教育机构分析职业前景视频截图

今年,我研究生毕业了,但就业形势并不像两年前本科毕业时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相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内卷化、HC(Head Count,保留用于正则化),这些词挂在嘴边,经常被人念叨。在文科生求职难、就业难的背景下,在应聘企业工作的同时,不少文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参加公考、或者创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业方向也是多种多样。总体而言,职业选择没有太大限制。

由于我现在正在实习,我正在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学习……

坦率地说,用人国事是典型的“文科无用论”偏见的体现。很少有职位特别需要国际政治专业。作为国事专业的毕业生,我们有时会自嘲“白学屠龙之术”。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但从务实的角度来看,选择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低着头,走自己走的路。然而,专业培训给我们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独立思考、批判性反思、从现象中分析本质的能力是一生的财富。

借用王尔德的话,我希望每一个国事专业的学生永远都是“仰望星空的人”。

“不受欢迎的专业不再不受欢迎。”

我是一名2022年毕业的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经历过考研和编辑考试。今年,我正准备向县文化旅游局申请营业场所。

至于文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方向,以我们班为例,考研通过的学生能占全班的50%,其他人的就业大部分已经与专业无关了。他们的专业。

还记得大三考研的时候,班上一半以上的人都要选择考研,到了12月底初试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考研。学生可以参加考试。我想我们班这么多人选择考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科专业是一个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相比,报名考试的人要少得多。该专业还是有竞争优势的;其次,考试科目很少,基本只有政治、英语和348综合文科,所以时间充裕,做好准备,落地机会就很大;第三,近期文化类专业公考岗位大多要求硕士学历,有提升学历的需要。虽然大家都说冷门专业考研很容易,但随着近年来文化文化类专业的普及,2022年全国分数线将提升至336分,一些抽签的院校独立分数甚至可以达到360分。而且,开设文科专业的院校也只有五十、六十所。与普通院校相比,大家还更青睐985、211院校,这无形中增加了考研难度。

我也考了考研,但是因为没有太多时间认真准备,所以第一次考试成绩不高,复试又不及格,所以没有被录取。不过,我不会后悔。考研的经历值得体验,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很有帮助。

大四毕业后,我没有继续考研二战,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编制。文学艺术专业对于考试编辑来说也有很多优势。据我通过对山东省文化类专业限制职位的查找得到的信息显示,在全省事业单位一年一度的统考中,基本上每个市县都会开设文化类专业职位。虽然不多,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学这个的专业人士并不多。于是我去年毕业后就开始准备职业编辑的笔试。我今年年初报名参加了职业编辑统考,不久前就通过了面试。

说实话,对于文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考研和编辑考试是最适合自己专业的毕业方向。甚至可以说,研究生毕业后,可能还得参加预备考试,才能进入考古所、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比较固定的。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发财的职业。

但在这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我们同学对文化文化专业的兴趣。通过系统的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我国最深厚的文化特色。其中,讲解文物古迹、学习写古文字、独立举办博物馆展览、课堂上接触文物绘画和摄影等许多课程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增加你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抛开现实因素,如果你想进入考古专业却很难满足考古专业的要求,那么文化博物馆专业可以让你梦想成真。近年来,可以看到,无论是很多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是博物馆建设的不断完善,都表明国家对文化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日益重视。

希望更多的同学看到并选择我们的专业,通过自己的学习为国家的文化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图片来自IC Photo

“学历一般,只能去国外投简历,积累更多的实习经验。”

我毕业于河北普通本科软件开发专业,得到了一份互联网行业用户增长相关的工作offer。

在校期间,我一共进行过三次实习。其实当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积累工作经验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由于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没有做过什么有价值的项目,学校本身的知名度也不够,我的简历也基本没有通过初筛。那时我就明白了,大学如果偷懒的话,到了某个时候真的会受到迎面的打击。

因为疫情,这两年在线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运营,我们都在大力扩大招聘。正是这个优势,让我顺利获得了在线辅导APP运营部裂变成长岗位的实习机会。这份工作让我懂得了成长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实习结束后,正好是暑假。我很困惑是继续学习软件开发,毕业成为一名程序员,还是转向运营。我尝试与家人和前辈沟通。不过你会发现,家长更倾向于走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学好专业课程,以便以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的朋友和前辈可能更现实一些。基调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

这时我的选择是海头。无论我要找什么样的实习,我似乎都能接受。我制作了两份简历,一份是关于软件开发的,一份是关于增长运营的。最后,我被一家社交软件APP录用,实习了半年。之后,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一家大公司商业化部门的成长offer。然而,进入公司后,我发现自己所在的部门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业务线。不到两周的时间甚至出现了两次重大调整。对于我们的新职位来说,日常工作也需要是销售性质的,与客户沟通。我发现这和我想象中的工作不太一样,所以我果断辞职,放弃了大公司的光环。

完成设计工作后,我终于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可以继续寻找工作机会。因为有了比较明确的计划,所以接下来的流程就比较简单了。圈北京,选择增长作为工作方向。投递简历后,我成功拿到了一家电商公司和一家社交行业公司的offer。

经过反复比较,考虑到我现有的实习经历可能会让我更容易进入社交网络行业,所以我选择了社交软件。

我是地道的江苏人,在江苏生活了20年。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河北廊坊学习生活。在生活情绪方面,一开始是比较低落的。

但我在北京的漂泊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更加享受。因为我选大学的时候,发现廊坊和北京距离足够近。所以,选择北京实习和正式工作,是我几年前做好心理准备的结果。

无论漂流到北方,漂流到上海,还是漂流深处,大多数人面临的困难都是情感上的孤独。我是幸运的。我一直积极与家人和同学沟通。他们的陪伴让我在心理上变得丰富。我坚信,无论工作好坏,收入高低,在快节奏的工作之后放松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与他人交往可以打开你的心扉,避免你遇到问题时过于沮丧。

“我们这个行业的就业显然受到了新兴技术的影响。”

我是一名本科大学管理学专业的教师。本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旨在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信息化蓬勃发展时期,就业市场需求旺盛,就业表现非常好。历史就业率始终位居我校前列。

然而近年来,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影响,该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开始表现不佳。许多高校减少了招生名额,甚至取消了该专业。

今年是疫情开放后的第一年。目前,专业就业率刚刚过半,其中1/4考研成功,1/4进入企业就业。超过1/4的学生已经决定考研,剩下的1/4 4还在努力找工作。

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马斯克:我相信中国将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研发能力。

据我了解,我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其他专业转学而来,专业认可度较低,这体现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计算机科学、金融、统计学等与本科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而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信息管理、信息学、图书馆管理等专业。相关方向。该专业学生的考研参与率通常超过50%,但考研成功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少数考研失利的学生选择进入就业市场,而大部分学生则继续备考二战。

除了继续学业之外,学生通常会选择进入就业市场或参加公开考试。这些学生将同时做好两项准备,即在大二、大三期间积累足够的企业实习经验,并在大三暑假期间准备公考、投递简历参加校招。就业范围一般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岗位,如企业信息技术部门、互联网公司等。然而,这些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一些学生在工作后继续选择考研。

总体而言,由于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本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尚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某大厂业务线技术负责人:为什么现在更喜欢社会招聘?

作为技术岗位的业务经理,面试时我会优先考虑学历优秀、上进心强、学习能力优秀、沟通表达流畅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场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优秀的学生往往管理成本低,会很快理解和适应。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培训机会,他们就会快速成长,为项目贡献业绩,甚至帮助团队突破目前的一些技术天花板。

近两三年我更倾向于社会招聘。主要考虑如下:

应届毕业生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一般要到次年7月左右,而社招一般需要一个月才能找到工作。选择社会招聘,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配备的作用。

应届毕业生有相当长的培训期。他们加入公司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承担实际工作。在我的业务团队中,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团队也需要调配人力来帮助他上手。

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不再低,相比社招的成本优势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比如说我们招聘一个应届毕业生,假设给我们的年薪是30万到40万,那么通过社会招聘可能是50万到60万。那我们就果断选择社招,这样就可以马上开始工作了。

真的很残酷吧?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太激烈。每个人都希望尽快取得商业成果,而时间成本是第一个难以承受的因素。今年,我们几乎没有应届毕业生。随着压力的增大,我们倾向于尽快组建更成熟的团队,以较低的时间风险实现业务目标。

据我了解,我们公司其他业务线也开始对校园招聘非常谨慎。与去年启动第23次招聘时相比,人数明显减少。

在人口增长红利和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进入了持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导致研发人才长期缺口。各大厂商每年都以高薪争夺应届毕业生。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刚毕业就能拿到年薪几十万的offer,而且薪资市场逐年上涨,甚至对公司老员工造成了倒挂现象。

然而近一两年,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形势却变得更加严峻。很多大企业都在叫嚣着降成本、增效率、减肥瘦身。裁员潮不断袭来,不少高级人才被迫释放到市场重新就业。在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求职者的供给大幅增加。此外,紧张的经济形势也是严重就业问题的催化剂。

看来这两年,工作稳定已经成为就业偏好的第一要务。毕竟,能拿在手里的碗,才算是饭碗。

“支持中小企业,倒逼大型国有企业新增就业岗位。”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编译自央视新闻采访):今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是,硕士就业和本科就业的分化比较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年是扩招年。与前三年相比,这一数字达到了367万。这主要体现在本科招生的扩大上。今年,本科毕业生820万人,研究生毕业140万人。研究生近年来经历了一些结构优化,特别是专业硕士比例的增加,使得其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空前提高。因此,专业硕士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同时,在我们很多国企和政府部门的扩职行动中,很多方案都是由研究生来竞争的。

因此,由于本科生规模较大,加上一些小微企业的压力相对较大,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硕士更为严峻。

由于当前时期是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困难。对于新兴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就业十分火爆。因此,一方面招工难,另一方面就业难。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这种错位使得我们未来的职业设置,尤其是前瞻性的职业设置变得非常重要。

各部门采取了大量密集行动。这种系统性的行动对于改变一些就业预期非常有好处。首先,国家要有决心、有信心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第二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之一就是创造就业岗位。非常重要的是,市场主体在维持生产经营的同时,要进行综合修缮,同时扩大规模,因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是新就业的。企业的扩张需要增加就业机会。

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援助和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强制开放行动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其中大量是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岗位空缺的非常重要的产物。这对于稳定当前就业形势非常重要。

对于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可以设立一些政策性岗位,比如一些科研岗位,让一些失业的学生可以帮助学校的科研团队做一些科研辅助工作。当然,我们也会在学校寻找其他类似的岗位,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学生处于这个职位,明年他仍然会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就业。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在许多大学中,可以对双学位进行一些扩展。由于很多学生的第一学位不太适应社会就业,因此很多学校推出了第二学位。帮助那些可能找工作有困难的人转学到一些好的专业,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学习。

“制造业正在趋于稳定,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向宽虎:从我的观察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制造业的形势已经基本稳定,我认为可能不会继续恶化。预计从8月份开始,甚至更早一些,比如7月中下旬,可能会出现一波制造业订单回升潮,下半年制造业复苏将进入较高水平。

我认为你不需要太担心你未来的就业情况。但近几个月来,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形势确实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今年是扩招年。与前三年相比,扩招学生人数达到367万人。扩张导致供应增加,并使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时间段,经济复苏尚未明朗,整个就业市场非常不活跃,招聘不会很活跃。事实上,疫情管控全面放松后,经济复苏速度慢于预期。本来我们以为自由化以后经济会很快复苏,包括券商、投行都有这样的预期。但事实上,3、4月份恰逢低谷,应届毕业生春招形势较为糟糕。

第三,长期来看,制造业劳动力供需关系可能出现变化,导致今年上半年整体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差。我们合作企业的数据显示,制造业灵活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在逐年下降,这对于就业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相对于劳动力供给来说,需求方,也就是工厂,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所以可以选择更年轻的员工。

我们关注了很多机械电子行业的出口相关企业,其实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机械电子的进出口在全国的进出口中占比很高。所以,如果这个行业复苏,我想也可能预示着整个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复苏。毕竟制造业是基础,关系到大多数人的收入。如果收入和就业不恢复,服务业的繁荣也可能只是短期现象。因此,稳定信心非常重要。

我对下半年制造业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我们合作的就业平台表示,工厂正在积极准备招聘人员。从以往数据来看,从8月份开始,招聘人数逐月增加,10月份达到峰值。今年制造业就业的复苏主要取决于8月至10月这三个月。我们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在出台相关促进就业措施。对于找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今年9月可能会面临一波机会,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毕竟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政府和大学能否将应届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延续到下半年?例如,如果他们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文凭,下半年可以作为应届毕业生参与劳动力市场,这可能对他们有帮助。还有各高校是否可以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时间延长至毕业后几个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微信关注观察者网,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