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填补空白。之前提到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也有网友问过。他们一直听说互联网泡沫,但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不断加大对互联网领域的监管力度,以防止像2000年那样的互联网泡沫重演,因为它的破坏力太大了。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使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在两年内从最高点5047点跌至2002年的1129点,跌幅达78%。两年时间蒸发了5万亿美元,当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1.25万亿美元。又花了15年才恢复,代价太大了。因此,中国必须时不时地戳破这个泡沫,为其降温。以史为鉴也是保护互联网行业的一种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从互联网的普及开始。或许普通人最应该庆幸的是摩尔定律,其中之一就是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则下降一半;那就是价格的大幅下降,让电脑这种奢侈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因为互联网的诞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重新认识世界。正是这种效应增加了计算机的销量。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将电脑与电视、洗衣机一起列为生活必需品之一。从1990年到2000年,美国家庭的电脑普及率从1%飙升至45%。
互联网企业家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也给了一些有思想的人新的想法。既然互联网上的用户这么多,能不能做一些生意呢?于是很多创业者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机会。贝佐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创业想法也很简单。他要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写满了可以在网上出售的东西。最终,他选择了书籍。亚马逊刚上线两个月,就能够实现每周营业额2万美元,并将不太畅销的书籍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
颠覆华尔街的认知。这不仅让贝佐斯感到惊讶,也让华尔街的分析师感到震惊。生意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以前只见过IBM、微软这样的计算机公司。亚马逊创业仅三年就上市了。你可能会认为它上市就能赚钱。你错了。上市的时候还是亏本做生意,但亏本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完全颠覆了华尔街很多投资者对传统商业的认知。他们还可以这样玩。所以这种玩法被华尔街称为“get big fast”。就是前期拼命砸钱,增加用户数而已。别在意。未来就会有利润。这种认识在华尔街广为流传。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华尔街人。当然,有两个人是特例,那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他们仍然因不投资科技领域而受到批评,但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在可怕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幸存下来。
资本层面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看企业家如何表现。结果,大量互联网创业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一家名为Netscape的网络浏览器公司成立于1994年,奇迹般地于1995年上市,首日发行价为28美元。当时已上涨2.5倍达到75美元,最后一天市值达到29亿美元。我们再看看百年企业通用汽车。达到这个市值花了43年。告诉我,谁读完之后不感动。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华尔街巨头,谁还能坐得住,分得一杯羹呢?于是整个美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创富运动。只要你的项目与互联网相连只要你的商业计划与点网有关,你就不用担心没钱,因为它的背后站着华尔街,最强大的金融集团在地球上。当大量互联网公司诞生后,游戏不再是互联网公司本身,而是背后资本之间的竞争,烧钱抢用户和市场,看谁能做大做快,做大快速地。 20世纪90年代,对于华尔街这样的人来说,互联网还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可能都搞不懂,更何况是普通人。不管怎样,他们只知道,如果他们想赚钱,就去纳斯达克买互联网股票。
政府的助推是市场行为,但也有非市场行为,即政府的助推。 20世纪90年代,也是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末期。美国政府害怕受到影响,希望美国资本趁机抄底。我们采取了降息措施,鼓励人们不要把钱存入银行,而是全部花掉或寻找投资场所。两大投资场所自然是股市和楼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格林斯潘的应对措施大大提高了市场上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因为格林斯潘的政策是在1986年和199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就推出政策救助,这相当于给投资者上了一份保险。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格林斯潘,所以机构和个人都敢于冒险,购买看起来不太可靠的公司。
所以,在散户、资本、互联网企业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纳斯达克指数简直就是火箭。我们来看看当年的纳斯达克走势图。从1995年到1998年10月,这个阶段相对平静。毕竟三大股指同时进退,走势趋于一致。这一阶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开始逐渐上升,但从1998年10月到1999年6月,建立了一定的互联网用户基础后,用户数量开始大幅增加,纳斯达克指数也开始加速上涨,偏离标准普尔500 指数和道琼斯指数。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种情况
原本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纳斯达克公司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负,指数根本没有上涨动力。然而,从1998年开始,美联储开始连续三次降息,减少了大量的资金释放到市场上,总能找到地方去。股市完美吸收了政府释放的热钱,而互联网公司的另一个特点是盈利能力与估值无关。简单来说,估值就是别人认为你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值多少钱。你一年只能赚一万元,但是只要资本看中了你公司的潜力,它还是可以给你的公司估值一亿,而估值只与未来有关。因此,在资本眼中,互联网公司的亏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纳斯达克的市盈率不断上升。
市盈率是美国股票除以每股净利润的比率。到了2000年,市盈率甚至达到了200。这么大的比率,要么股价高得离谱,要么每股收益很低。看到如此大的比例,真是令人愤慨。要知道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公司整体市盈率仅为80,可以说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变得畸形,股价已经完全脱离了市场。公司的基本面。股价只受情绪影响,此时是非常危险的。但在令人兴奋的股价上涨中,谁能嗅到危机的味道呢?业绩增速无法支撑估值异常扩张。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10日进入最后的狂欢,指数收盘。价格是5047点。
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戳破了泡沫。 1、前面说过,格林斯潘的对策是在股市危机时出手相助,但在股市过热时,也不得不打压。于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的几年里,他们连续六次加息,并计划从银行提取资金。这确实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纳斯达克开始小幅下跌,但市场上几乎所有分析师异口同声表示,这只是正常事件。回调并不奇怪,但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2、3月13日周一盘前交易中,科技龙头股思科、微软、戴尔、IBM同时出现数十亿美元卖盘,开盘价立即从5034点拉升至4879点。拉低了足足4%,顿时引发恐慌。各家散户基金和机构见状,纷纷效仿,引发连锁反应。
3、1999年下半年,大批互联网公司上市。 2000年上半年,提货期到来。与此同时,各家上市公司的创始团队开始大规模抛售股票套现。公司是什么样的?它如何支持它?这些人最清楚这需要多长时间。大量卖单同时出现,加剧了指数的跌势。 4、股价下跌时,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权威媒体对美国互联网进行了解剖。他们的调查发现,有207家公司现金流为负,其中51家公司将在一年内耗尽现金。就连受到青睐的亚马逊也无法熬过十个月。这再次加剧了市场恐慌,将人们从梦中惊醒。资本市场不再激进。无法盈利但融资困难的互联网公司不得不破产。下面,我们来看看曾经辉煌的美国互联网公司。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增速高达6943%,但4845%的公司却黯然退市。增长榜前30名的互联网企业中,一半以上已经消失。直到15年后,该指数才回到之前的高点。
甚至影响到了中国。我们常说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前获得了2000万美元融资。否则,没钱的阿里巴巴能否熬过资本冬天还是个未知数。您可以回想一下您曾经使用过哪些网站或软件,但在灾难发生后消失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不会再重演,但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资本高度垄断、大大小小的赛道被巨头接管等等,所以对企业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你的健康时不时地戳一下它。你说不行,看完就点个赞吧。感谢您关注猫眼儿频道。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