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化学研究的人就像分子工程师,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目标需求构建分子。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特等奖获得者在获奖者田恩林眼中,化学不是一门麻烦的学科,而是一门神奇的“魔法”。
作为国家西部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立足化学学科优势,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形成并成功实施了“专业基础扎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法”。
听课不再是“打卡打卡”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除了上课、做实验外,还经常参加各种讲座、论坛。 “学术讲座的正规化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副校长惠新平教授介绍。
各学院均举办讲座。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座有“分子花园”、“现代化学前沿”讲座、“鼎峰工程校友论坛”、“文奎论坛”等。发展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形成逐步递进的体系。”学院每年为本科生举办各类讲座40余场,其中《现代化学前沿》讲座为初三必修课之一,纳入课程体系。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理论性强的学科,高质量的听课让学生不再抱有“打卡、打卡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是真正把听课当作拓展知识的课堂。
“北京大学陈鹏教授教给我们的活细胞‘生物正交剪切反应’我还记忆犹新。” 2019级化学精英班学员于辰鑫表示,“这是一门化学和生物课程,交叉讲座讲的是利用逆电子需求的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实现‘化学解禁’,在活细胞水平甚至活体动物中对蛋白质进行“原位激活”,这一特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针对磷酸激酶进行特异性激活和机制研究,并逐步开发基于蛋白质特异性激活的通用技术。 ”这个机会开启了于辰鑫从事“蛋白质邻近解笼策略”领域研究的决定,并最终被推荐到北大前沿交叉研究所。“当时,这个讲座激发了我对交叉学科领域的极大兴趣。也许这是我科研之路上的一次‘偶然的必然’。”
像于晨鑫这样从讲座中获得灵感的化学系学生还有很多。 2019级学生龙宇红在听了清华大学王迅教授的《亚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探索》讲座后,对亚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功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培训项目—— 《聚苯胺纳米纤维阵列多孔纳米片阵列柔性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在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过去,学院专门为本科生举办的讲座较少,类型也比较单一。惠新平说道。作为兰州大学长期以来的“优势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内容丰富的讲座不仅满足了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的需求,而且在校内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21年,学院邀请复旦大学史章杰教授为化学尖子生讲授《现代合成化学基础》课程。虽然已是暑假,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未减退。记忆犹新的是:“选课的学生多了,我们就开设了两个教室,通过视频直播进行同步教学。”
芝加哥大学Scott A. Snyder教授讲授“有机化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傅莹教授讲授“纳米半导体电子学与应用”,瑞士Brown Boveri研究中心Gnther G. Scherer教授讲授“纳米半导体电子学与应用”教授“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存储”。基本原则……我们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开设短期课程,帮助学生尽可能拓展知识面,让大家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惠新平说。
除短期课程外,近年来学院还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签约“3+1+1”、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2+2”联合培养、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合作研究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签订“3+2”联合培养,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化学联合实习,持续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
通过将“普通小班”转变为“前沿班”,让最新知识随时随地萦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打开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扇大门。课程体系。
三一创造多元化人才
“3D打印中使用的光敏树脂一般是几种成分的混合物,包括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低聚物和各种添加剂。本次实验首先使用了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HDI-3)和丙烯酸羟乙酯(HEA)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合成成预聚物,然后按照一定的质量比添加活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制备出用于3D打印的光敏树脂……”在兰州大学综合化学实验课上,刘副教授星宇正在给学生们上一堂特色实验课。
实验班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为课程内容《光敏树脂的合成与3D打印》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北赛区的新实验设计,来自郭金山两位老师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来自学院的刘星宇。 “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光敏树脂的配比与合成,还掌握了高分子模型材料的打印与制作,是典型的‘基础内容+前沿成果’的实验教学模式。”兰州大学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沉永文介绍说:“学生可以通过匹配聚合物配比来制作树脂,结合聚合物树脂的合成和表征,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有形物体。”经过内容挖掘和深度改造,该项目作为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进入了本科生课堂,成为“从课堂到实践再到课堂”的成功案例。
“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教师需要将讲义提交给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严格论证后才能实施。”惠新平说。
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不断鼓励和支持教师转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实验、教材,不断深化他们在科学与教育融合方面的努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更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能走进课堂”及时。”沉永文说道。在此基础上,化学化工学院整合教学科研资源,融合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三级完整的“基础技能培养——科学素养”体系。 “科研创新实训-就业创业实训”实践教学平台。
2021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学院范卓、刘喆、于辰鑫三名学生的项目“蛋白质中总巯基的测定与标记”再获特等奖。 ”实验首先使用荧光探针Naph-EA-Mal标记牛血清白蛋白,然后利用DTNB法和凝胶电泳分离法分析标记的巯基数量。最后将荧光探针与活细胞一起孵育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标记信号。”于辰欣说,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她不仅获得了成就感,也增强了自己今后继续从事科研的信心。 “我本来以为本科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其实学院的科研训练是全覆盖的,对于我们接触科研是非常鼓励和支持的”提前训练。”
如果学生不打算从事研究道路但想找工作该怎么办?
“学院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除了科研导师外,我们还为有志于就业的学生聘请就业创业导师。”惠新平说道。
彭立军博士是化学化工学院1998级校友,现任上海浩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曾担任该校两名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 “这两年,我和有兴趣找工作的大三学生分享了我的创业就业心路历程。除了医学知识之外,我还有公司运营、职场生活等经历,无论是取得的成绩还是犯过的错误。我希望能与他们沟通,提供一些参考。”
此外,学院依托兰州大学白银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实践+就业”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真本事”走向社会。
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走进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史馆,师生们对学院的荣誉墙都很熟悉。这是学院几十年来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成果的佐证。
每年高考招生季,都有不少考生报考兰州大学化学专业。 “传承学院精神,肩负创新使命”是学生每年进入兰州大学化学学院的第一课。
1946年建系时,张怀璞、袁汉清、常林丁等一批留学归来的知名专家为化学系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60年代,朱自清、刘友成、黄文奎、陈耀祖等一批专家学者支援祖国大西北,来到兰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开创了一个时代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继承兰州大学化学的历史辉煌,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校76年来,兰州大学化学是如何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梁永民说。
2017年9月,兰州大学化学学科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兰州大学也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学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兰州大学化学学科上榜,再续辉煌。
如今,无论是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兰州大学化学都取得了一流学科令人满意的成绩: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近年来,编写出版了包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等24种,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四版)》荣获二等奖(高等教育)化学化工学院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 ”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各专业基础课均为甘肃省精品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培养的本科生8人入选两院院士。院士中,4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通过“专业基础扎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化学专业培养实践,兰州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生获得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三大评价关键词: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脚踏实地,愿意工作。推荐本科生普遍受到全国重点大学和重点科研单位的欢迎,学生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连续七年稳定在60%以上。同时,本科生在专业竞赛、学科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六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86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铜奖3名;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赛金奖14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一等奖6项;近年来,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5项,特等奖3项。化学化工学院人才培养示范辐射效应显着,教学科研成果受到广泛关注。近五年承担国家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面上项目4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6篇。应邀在“全国高校化学教学研讨会”、“全国高校有机化学教学(含实验)教学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交流会上做报告20余次。许多有效措施是向兄弟院校借鉴或借鉴的。 ”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于人才培养有着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中心学科,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能源、材料、环境、化工、医药等行业的科技支撑作用非常显着,目前,学院正在进行2023年本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交叉学科和相应的实践实验课程,持续为经济和社会输送创新型化学人才。社会发展,不断为老职业续写新的辉煌。”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综合媒体中心)
化学化工学院
文字|肖昆梁凤智
编辑|王英
主编|肖坤
主编|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