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40年!上大这位教授的课堂魅力何在?,上海大学教师主页

新闻资讯2024-06-10 09:44小乐

深耕40年!上大这位教授的课堂魅力何在?,上海大学教师主页

深耕通信领域40余年

从记者到传播学者的转变

曾就职于上海电视台

新民晚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初心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他来自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李希根教授

个人简介

李希根教授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起在国内从事新闻工作,曾就职于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科技日报。 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并在阿肯色州立大学和南方大学任教。伊利诺伊大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教授。

2019年7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加入上海大学,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负责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入上海大学以来,共培养硕士生20名、博士生2名、国际博士生2名。

四十年耕耘,从传播者到研究者

李希干教授回顾自己40多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认为新闻实践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说:“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对新闻行业和新闻传播专业有很深的了解,早年新闻实践中积累的问题成为后来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课题。”新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萌发与实践相关的研究课题,引发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已成为促进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础。”

李希干教授曾在美国、香港、中国等地任教多年,2019年加入上海大学。他说:“我选择来上海大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学术环境宽松这里聚集了自由、研究人才,为我继续从事创新、开拓性的研究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也期待与老师们一起工作。”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上海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几十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理想的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感觉特别温暖、特别适合。”随后,李希干教授熟悉了环境,很快融入了研究团队,在媒体效应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学者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统计了2018年至2022年中国学术机构在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前十名新闻传播学学者,上海大学李希干教授位列其中。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谈及对教育和教师的理解时,李希干教授表示:“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和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传授知识、经验和方法是我们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多年的海外教学经历让他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陆学生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问我,‘老师,这样可以吗?’”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他们突破自己的思维框架,我的答案是你有完全的自由去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你需要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来寻找充分理由的过程。而证据正是关于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突破框架的过程。”在李希根教授的课堂上,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讨论研究问题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分析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突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李希根教授特别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他每周安排时间与学生讨论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多与老师互动,“老师的责任就是解决疑惑。在研究方面,老师比同学有更多的经验。与老师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过程。”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李希干教授表示,在交流中,他通常不会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深入讨论,启发同学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方法。他鼓励大家探索切割—— “这样的互动往往会给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老师们是一个互相学习、学习的过程。”

李希干教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说:“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学生的知识教育应与学生的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最基本的,才是真正有效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话题,充满社会关注。李希干教授认为,教师在选择和开展研究课题时,有责任引导学生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使命感关注社会问题。学生需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才能发现问题、完成项目。融入社会是一个正视社会矛盾、学习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人文科学素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

传承校训精神,鼓励学生直面挑战

李希干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自强不息、造福天下”的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他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如果我们不面对,只是逃避,问题仍然存在。”他回忆起自己的留学经历,“就我们而言,当时留学遇到了很多困难,能够一路走下去,靠的是不气馁、不放弃的信念。如果没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不可能成功。”克服困难,攀登阶梯,取得成功。”李希根教授。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同学们勇敢地面对挑战,以平常心面对挫折。虽然人生的道路未必一帆风顺,但每一次迎接挑战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谈及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寄语时,李希干教授沉思道,希望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凝练创新精神,树立明确目标,坚持恒心。 “独立意识是立足社会、参与发展、开创事业的前提。创新精神是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成见、迈向更高层次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是年轻一代坚持梦想、迎接挑战、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

【上海大学综合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