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高学历才能找到高薪工作吗?未来,这种认知或许会被打破。为了缓解大学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少高科技企业纷纷进入高等教育,推出相应岗位的技能培训证书。证书在让普通人找到高薪工作、成为中产阶级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大学的地位。面对这一挑战,未来的学历和大学教育将如何变化?文丨方野主编丨特拉维斯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指出,雇主会利用大学学历作为选择具有中产阶级特征的员工的手段。他们倾向于认为没有完成正规大学教育的人是不可靠的。
然而,谷歌、苹果和IBM等科技巨头正在打破学历和阶级的魔咒,他们的许多高科技职位不再需要大学学位。
过去两年,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络安全分析师等高薪、高增长、高科技领域的热门职位传统上都需要严格的本科教育才能获得资格。
现在,无需任何技术经验或大学学历,就可以通过高科技公司的短期培训找到工作,技能培训证书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的新通行证。
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将接受公司人工智能团队中没有大学学位的新员工。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2019 年表示,过去一年该公司美国约一半的工作岗位是由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填补的。
耶鲁大学萨尔兹曼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美国大约四分之一的技术工作是由没有四年制大学学位的工人担任的。
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公司不断推出各类公开培训课程。毕业后颁发的证书被视为大学本科学历,会得到很多企业的相互认可,也会提供企业内外的就业机会。
高科技公司向公众推出职业证书不仅将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还将重塑整个中产阶级。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德德指出,随着大量公司和非营利组织推出自己的文凭,这些新文凭将在劳动力市场上变得有价值,传统大学将失去垄断地位。
与大学昂贵的四年制本科教育相比,高科技公司的文凭更快、更便宜、更专业,成为通往中产阶级的便捷通道。大量没有学历和技术背景的新中产群体正在进入高科技领域。上升。
那么高科技公司文凭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呢?未来职业技能培训会取代高等教育吗?学士学位会逐渐被职业证书取代吗?面对科技巨头在高等教育领域咄咄逼人的“圈地运动”,大学将如何应对和改变?
探讨高科技企业进入高等教育的原因,分析职业证书和大学文凭的利弊,以及未来大学教育改革的前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高科技企业进军高等教育的逻辑是什么?
当高科技企业挑战大学颁发文凭的最高权力时,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原因在于大学教育未能跟上商业世界的技术变革,无法满足对高科技就业岗位的巨大需求。
数字时代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自动化浪潮在淘汰简单重复劳动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薪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
根据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的数据,2016 年至2026 年间,美国技术岗位预计将以13.1% 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所有岗位10.7% 的增长率。一些技术职位,如软件开发人员、网络安全分析师、数据研究科学家和IT 经理,预计在此期间增长25% 以上。
但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耗时长、成本高,因此美国高科技人才短缺。
以计算机科学为例,美国大学每年仅有6万名毕业生,但美国计算机领域的职位空缺却超过100万个。
美国商业圆桌会议的一项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CEO认为在STEM领域找不到合格的员工,而美国制造业有39万个高技能职位空缺。
面对巨大的技术人才缺口怎么办?
以谷歌、亚马逊、INBM为首的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开始自救、合作。一是为内部员工提供转岗培训,二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双方颁发互认的专业证书,解决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
2019年,亚马逊宣布了迄今为止美国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员工再培训计划,斥资7亿美元帮助10万名员工过渡到更高技能和更高要求的职位。
亚马逊目前拥有超过20,000个高科技职位空缺,平均年薪为15万美元。经过转岗培训,我们将看到以前的蓝领工人,如送货配送的小时工、仓库管理员、卡车司机等,转型为数据分析师、业务分析师、网络安全工程师,从而晋升为中产阶级白领。班级。
谷歌在线证书课程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广,效果最显着。
美国有超过215,000个IT支持人员职位空缺,平均年薪为52,000美元。 Google 于2018 年推出了在线IT 支持证书计划,招收了75,000 名学生,并帮助数千人找到了工作。
今年8月,谷歌宣布了三门新的在线证书课程,包括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用户体验设计。谷歌这三个项目对应的职位平均年薪分别为9.3万美元、6.6万美元和7.5万美元。谷歌还为此提供了10万美元的奖学金。
福特、LinkedIn、微软、IBM、索尼电子、亚马逊、博世等公司也推出了“学徒计划”。传统上为蓝领工人所采用的学徒制,被科技巨头重新定义,并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应运而生。新的光明。
IBM 被誉为学徒制的先驱。它早在2017 年就开始了,每年在软件工程、网络安全和数据分析领域培训约450 名学徒。亚马逊目前拥有数百名云服务员工、数据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工程师,他们都是从学徒开始的。
德国博世北美子公司雄心勃勃地宣布,将启动为期12个月的C++编程语言培训技术学徒计划。未来,学徒将占软件工程师年就业人数的20%至25%。
学徒制是目前最流行的培训方式。它将课堂教育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边工作边学习,既可以服务雇主,又可以减轻财务压力。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技术学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70万多人。
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 等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与大学合作,将职业培训证书纳入一些社区和四年制学院的标准学位课程中。
目前,Google 已与25 所社区学院合作提供IT 证书课程,学生人数高达4 万人。亚马逊的Amazon Web Services认证课程也融入了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在内的十几所大学的课程中。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高等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滞后的倒逼,也是经济技术发展的迫在眉睫。但这反过来也给更多人带来了机会。
未来大学教育会被取代吗?
高科技企业的文凭可以让学习者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有效地进入高薪、高增长的领域。这种巨大的就业优势是本科教育无法比拟的。
当您拥有专业认证后,您可以快速找到与您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但由于大学教育缺乏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超过53%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或就业不足。
Strada教育网络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在工作第一年就业不足,而其中超过50%的人在五年后仍然就业不足。
此外,美国劳工统计局发现,目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37% 从事的工作只需要高中学历。
无论是学徒期、在职培训还是在线课程,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而本科教育需要整整四年的时间,这足以让一个人成为任何领域的高级从业者。本科生很可能在未来的加薪和晋升中处于不利地位。
与本科文凭相比,职业证书在经济效益上也有很大优势。不仅成本低廉甚至免费,而且高科技职位的薪资也很高。根据职业网站Monster 的数据,全职技术工人的入门级工资中位数可能超过81,000 美元。
尽管各种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的收入高于高中毕业生,但根据美联储的数据,拥有学士学位但没有研究生学位的工人近年来的平均收入为78,000 美元,而只有高中毕业生的工人的平均收入为78,000 美元。学校文凭。 45,000 美元。
然而,近年来“大学溢价”一直在下降。而且,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因专业不同而差异很大。哲学毕业生很难获得商科毕业生的收入。大学学位的价值也因授予机构的不同而异。名校的文凭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
而大学毕业生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学生贷款。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保费”优势不足以偿还学生贷款。
《华尔街日报》 据2019年7月报道,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自1978年以来,美国大学学费飙升了1,375%,是整体通胀率的四倍多。
U.S. News统计显示,2019-2020学年,美国私立大学平均学费达到36,801美元,公立大学学费达到22,577美元。美国近70% 的学生通过贷款上学,目前未偿还的学生债务达到惊人的1.6 万亿美元。
那么,我们以后是不是不再需要上大学了呢?
普遍的观点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进入高等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学改革,但不能取代大学学位。未来大学教育仍将是主流。
美国前教育部长蒂斯科表示,雇主将继续在中等教育和培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即使学历认证不断扩大,传统高等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罗格斯大学约翰·J·赫尔德里奇劳动力发展中心教授哈尔·萨尔兹曼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工作岗位将随时创造大量中产阶级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首先,职业证书适用范围有限,办学规模难以与大学竞争。
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形成规模化的职业培训。不可能像大学那样大规模开发系列课程,制定适用于整个职业领域的技能标准,同时进行专业招生、师资聘用等。
专业证书的权威性和广度无法与大学文凭相比,通用性也有限。还有一些企业只承认或相信大学文凭。
企业文凭能推广到什么程度,有多少人会放弃传统大学,选择能立即找到工作的证书,目前还不得而知。目前的情况似乎对社会经济弱势群体更有吸引力。
其次,职业证书缺乏持续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不如本科文凭。
在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对新技能的需求瞬息万变,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都很难正确预见需要重点培养的技能。
企业对学习者进行了特定工作技能的培训,但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行业的变化,他们仍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
除了优秀的技术技能外,未来的职场人才还必须具备社交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应对社会变革的挑战。
职业培训的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个月到一年,无法提供大学通识教育带来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精英文化价值观。同时,由于缺乏校园成长经历,未能获得宝贵的社交技能和人际资源。
因此,从终身成长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证书可能无法与大学文凭竞争。
George D. Kuh博士在文章《Why Skills Training Can’t Replace Higher Education》中指出:教育没有捷径,为了提高生产力而缩短教育时间是短视的。
未来,工作场所、社会机构、世界秩序只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更加难以驾驭和管理,我们需要具有更大智慧、更强批判精神、更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
他进一步指出,也许有些人可能倾向于采用这些时间较短、成本较低的培训项目,但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来说,四年制本科教育仍然至关重要。
未来大学将如何应对时代挑战?
大学仍然是中产阶级的主要生产机构。作为绕过大学教育的新途径,高科技企业的职业培训为中产阶级提供了一条更务实、更便宜的路径,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
那么,美国公众如何看待这种新的教育选择呢?
根据ASA 关于学徒制的调查,大约68% 的人认为学徒制比学士学位更适合找工作,69% 的人认为大学学位的价值正在下降,71% 的人不认为学徒制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就业选择。
尽管ASA调查证明舆论正在转向学徒制,但美国民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并不高。
许多人认为,没有学位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长期后果,例如被人瞧不起以及在工作场所难以晋升。
当被问及职业证书是否可以取代四年制学位时,Kaplan Inc. 2019 年对2000 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 的家长更愿意让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同时在工作的某个时间点选修一些大学课程。
这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普遍心理:希望利用证书低成本、就业快、薪资高的优势,但同时又担心自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希望仍然拥有学士学位。
人们希望同时拥有这两种教育途径的优势,事实上雇主也是这样做的。苹果等公司也声称更愿意雇用具有大学学位和技术培训的人员。
那么,面对高科技企业发起的教育模式的挑战,大学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未来大学教育能否跟上社会和技术的变化?能否满足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曾组织一些教育专家讨论如何提高大学的投资回报率。专家建议,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课程应围绕实用证书构建,并提供终身培训的机会。
更有人认为,建议大学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严重误解。大学的主要价值不是技能培训而是通识教育。大学是培养具有文科知识和精英价值观的人才的机构。
从目前大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大学并没有朝着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发展,而是在教育方式、收费方式、学习时间、课程设计等方面更加实用、灵活,同时时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辅导。
未来,大学将提供更多的在线课程,那些不需要面对面教学的课程将成为廉价的在线课程。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在线课程的效果将不断提高。
佐治亚理工学院一直在试验一位名为吉尔·沃森(Jill Watson) 的虚拟助教。 AI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还会在论坛上与教授解答各种问题。学生常常无法区分它们。该大学的下一步是开发虚拟导师,据称可能会在两到五年内推出。
大学的线下课程将更加注重研究性教学和个性化的问题解决和指导。学生不需要在校园里住四年,他们可以利用宝贵的校园时间从事无法远程完成的工作。
未来,高校的收费方式将更加灵活。人们可能只需要支付月费就可以在需要时选择任何自己想要的课程,并且可以随时获得任何想要的大学教育。
博伊西州立大学已经在尝试这一概念,两个在线学士学位课程的费用为每月425 美元和525 美元,比面对面课程便宜30%。每月付款鼓励学生更快地接受教育,大多数人预计将在18 个月内毕业。
2015年,佐治亚理工学院成立了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研究和设计未来的大学模式。委员会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学负担得起、容易获得且优秀。
美国资深高等教育记者Jeffrey J. Selingo在文章《The future of college education: Students for life, computer advisers and campuses everywhere》中介绍了佐治亚理工学院未来教育模式的大致轮廓。
首先,大学将成为学生永久的学习场所。本科学位不再限于四年。一旦入学,你就拥有在大学终身学习的权利,并且可以随时离开和回来。您可以自由决定学习时间和课程的选择,以及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时间。
其次,大学将为学生提供终身职业咨询和辅导。人工智能和虚拟导师可以帮助学生选课、解决课程学习难点、帮助最优职业选择。由校友和同行业导师组成的“个人董事会”成为学生的终身职业顾问。
最后,还有虚拟和真实校园相结合的中庭模型(The atrium model)。除了提供面对面线下课程的传统校园外,还有无处不在的提供在线课程、在线培训平台和联合办公空间的虚拟大学校园,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校友聚集、学习的地方和工作。
可以预见,未来的大学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选择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在人际网络和职业发展路径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降低本科教育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大学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