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 年8 月6 日出生于苏格兰罗克菲尔德。
弗莱明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和大哥一起抚养他和几个兄弟长大。小时候,家里穷,他就跟母亲学着用竹条编织小动物,然后卖钱。孩子学得又快又好,很快他的作品就卖得比妈妈还高的价格。当我13岁的时候,我去伦敦和我的眼科医生哥哥一起工作。弗莱明一直被迫维持收支平衡,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直到弗莱明20岁时,他的一位从未结婚的叔叔去世了,给他留下了相对客观的遗产。大哥叮嘱他好好利用这笔钱,并建议他学医。弗莱明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毕业后,弗莱明加入莱特实验室,在接种部门工作,但弗莱明一直对细菌研究更感兴趣。
弗莱明沉默寡言,工作时更沉默。当其他研究人员在会议期间聊天时,弗莱明只说了一个词:“做”。领导问他有什么想法,他回答说,茶。原来是下午茶时间,弗莱明那天一共说了两个字。
弗莱明研究了比格和其他科学家发表的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文献。文献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经过52天左右的长期室内培养,会得到突变的菌落,甚至白色的菌块。弗莱明从年初学习到了七月份,发现不大,就去度假了。 9月份放假回来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实验室角落里的培养皿里有些异常。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了青霉素。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弗莱明没有办法将其提纯。他在论文中只是提出青霉素可能用于临床医学。
后来没有人意识到青霉素会对人类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当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小说和历史时,有时会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苞,只是骑马时摔断了头,就死了,没有受其他伤。红楼梦中的晴雯因重感冒去世,王熙凤也因流产而患上了无法治愈的妇科感染。古人为什么这么脆?只是受了点小伤。
事实上,这并不罕见。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皮肤损伤引起的感染会导致21%的死亡,其中肺炎的死亡率很高。在古代,产后坐月子也是女性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毕竟,多胞胎的死亡率高达30%。
1935年,德国生物学家杜马克研制出磺胺类药物:白朗多喜,挽救了患链球菌败血症的女儿。这种药很快被运用到军队中,成为士兵的保护神。
同年,红25军军长程子华、徐海东相继中弹,重伤。他们双双发高烧,生命垂危。钱信忠医生在战斗中缴获的物资中意外发现了一罐磺胺类药物。最后靠着这罐药,两位将军保住了性命。
磺胺类药物虽然有效,但也有局限性。它们不能杀死许多细菌种类。它们常常会杀死人体内的其他正常细胞,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处于敌对关系。看到德国有保护身体的神药,英国受到极大刺激,敦促科学家赶紧研究抗生素。莱特实验室在政府支持下努力工作,但进展甚微,仍无法提纯和大量生产。
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参战。精明的美国人看到了青霉素的重大意义。正当莱特实验室来到美国时,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专家进行研究。此时的科学研究还是很开放的。没有人隐瞒什么,他们都在为人类对抗细菌感染做出贡献。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瓜类上发现了大量的青霉素霉菌,并在玉米粉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进而提取出大量的青霉素。美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军用青霉素。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锡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授予爵士爵位。
从1938年到1956年,依靠青霉素,美国儿童死亡率下降了90%,美国人均寿命增加了10年。但此时的青霉素还比较昂贵,可以与黄金相媲美。 1949年以后,我国可以从美国大量进口,但每件要4块钱,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当时中国的制药水平还不足以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美国也封锁了中国大陆。比黄金贵10倍的价格刺激了中国人自己生产青霉素。
1956年,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了华北制药厂,从此开始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当时祖国很穷,所以全国投入了7000万,青霉素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常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