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民有“去东南亚”的传统。唐宋以来,东南亚给了一代代闽南人很多机遇。
春节回到泉州老家,我看到了很多与南阳旅游相关的新趋势:不少个人和企业开启“新南阳旅游”模式,加入跨境电商淘金热和直播,政府也给予支持;在东南亚生长在闽南的华人后裔纷纷选择回到祖籍地出国留学、工作,泉州当地高校也加大了在东南亚的招生与合作力度。近年来,个人、机构和政府将大众文化旅游与中国符号结合起来,振兴侨乡古都。措河社区重新建立了华人与家乡的联系,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寻找机会。
去南阳和回家,是同一个目的地的不同路径。他们只是实现梦想的不同道路。东南亚国家与闽南文化经济圈的密切联系,促成了人员、商贸、文化要素的双向流动。
一个在东南亚打拼的年轻人。来自泉州南安的初中同学振勇(化名),2010年被当时的公司派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工作了几年。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雅加达与中国的三线城市非常相似。每次去那里,我都能看到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逐渐拔地而起的大型购物中心。国内很多行业很快就会在东南亚流行起来,比如跨境电商、直播等。
去年,振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加入了最热门的直播行业。他的公司分别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设有直播基地,成立直播娱乐公会,聘请当地人,签约培养潜在的本地内容创作者,并利用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直播或直播打赏来盈利。其公会旗下内容创作者涵盖娱乐、游戏、美妆、服饰等小众领域,还有以评论时事闻名的创作者。
振勇在东南亚市场抓住了这些新兴领域发展的最佳时机。据Fast Data发布的《2023年度上半年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印度尼西亚拥有1.13亿用户,是TikTok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用户市场,也是Tik Tok电商的最大市场。印尼也是直播总时长最长、观看人数最多的国家。直播带货数量也远高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然而,机遇背后也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振勇在东南亚等新兴领域发力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东南亚工作不仅需要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则,还需要熟悉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振勇选择更多地与当地民众,包括熟悉中国和东南亚的当地华人合作,尽可能规避潜在的风险和障碍。
振勇开拓东南亚市场时,经常接触到讲闽南语的华人,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这些华人不仅非常熟悉当地情况,还与振勇的家乡闽南乃至中国保持着联系。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马来西亚槟城超过65万华人中,有63.9%讲闽南语,而在整个马来西亚,讲闽南语的比例达到41%。据新加坡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闽南华人有超过110万,占当地华人总数的40%,是最大的华人群体。对于很多在东南亚打拼的闽南年轻人来说,语言是融入当地人民生活和商业网络的重要途径。
振勇对东南亚未来的机遇非常看好。被印尼政府关停两个月后,TikTok Shop Indonesia与当地企业合作再次上线,为振勇在该平台的跨境电商业务以及直播带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当业务赶上当地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势头最好时,业绩也蒸蒸日上。未来,他计划继续聘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当地大学生,同时培养一批流量较高的当地主播,让他的公司扎根东南亚。
东南亚市场的活力不仅吸引了像振勇这样的泉州企业家,当地政府也希望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抓住东南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东盟持续稳居泉州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占泉州进出口总额近30%。据媒体报道,在010-3万(RCEP)政策红利下,2023年泉州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00亿元以上。“泉州制造”纺织品、服装、鞋类、工程机械、瓷砖、陶瓷、雨伞等商品深受东盟国家欢迎,同时东盟国家的矿产、食品、农产品等也通过泉州港进口。
去年,泉州提出打造“泉州智能制造+侨商实力”的“泉州模式”,将优质产品出口海外。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地以泉州人为主的商会、联谊会、同乡会等成为实现这一新模式的重要资源。泉州及各县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东南亚时,经常走访泉州当地社区。这些海外华商和社区现在已经成为政府可以动员的资源,帮助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例如,去年初,晋江经贸代表团东南亚之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拜访陈永在、陈祖昌、石汉生、吴从满、苏承志等著名侨领和企业家。并与当地商会、同乡会等侨眷进行座谈。沟通。
政府与侨商、协会深入合作,推动企业赴南阳抢占市场,已有成功案例。在政府支持下,泰国石狮协会、泰国石狮商会牵头在泉州石狮设立东南亚采购集散中心,对接福建省十多个产业带。此后,推出全国首个海外华人跨境电商平台“侨易邦”,为产品出口海外、海外的中小企业等从业者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国代购贸易、跨境电商。通过这些平台,泉州一批传统外贸企业进军跨境电商赛道,在东南亚设立海外仓、直播基地,进驻Shopee、Lazada、TikTok等当地热门平台,并通过“泉州制造”“中国制造”通过直播等方式销往当地。
这种政府与侨商、协会的合作模式是泉州最大的优势之一,泉州拥有超过950万华侨。这也是泉州与东南亚企业共同发展时可以调动的强大资源。由此发展起来的政商网络,也打上了鲜明的泉州印记。
晋江武林传统村落里,一名身着东南亚娘惹服饰的闽南小女孩正在玩耍。眼前是传统的闽南古宅和中西合璧的范子楼。 (图/作者提供)
回到祖先的家乡学习、工作。东南亚与闽南地区密集的人际、商业、文化网络,促成了泉州人和东南亚华人的“双向奔波”。一方面,泉州人借助当地闽南华人和社团的帮助,以新的方式前往东南亚寻找机会,进入当地的社交和商业网络;另一方面,一些在东南亚出生、长大的华人后裔也回到祖籍地学习、工作。
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陈洁妮,自幼学习中文,2019年成为泉州华侨大学新生。祖籍泉州晋江安海镇。她的父母均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但其父辈在安海有直系亲属,至今仍保持联系。然而,她2018年才第一次来到祖辈故乡晋江。当时,还是马来西亚吉打州科华独立中学高中生的陈洁妮,参加了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晋江总会)在晋江举办的冬令营。此次冬令营的主题是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在中国的“寻根”。的旅程”。
当陈洁妮的父亲从协会得知马来西亚华人有机会到华侨大学读书时,他鼓励女儿报考。妈妈也因为参加寻根冬令营,亲眼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变得热情起来。不用再担心了。陈洁妮还了解到,几位中学老师和学长都是华盛顿大学的校友,这让她对华盛顿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由于成绩优异,陈洁妮获得了华大基因优秀新生奖学金。
虽然因为疫情原因,她长时间无法上学,但她还是结识了很多同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线上线下不断互动。陈洁妮非常喜欢学校多元化的氛围。 “华大基因非常包容,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陈洁妮入学当年,还有100多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也就读于华大基因。他们大多数是华人,来自马来西亚不同州属。陈洁妮还会见了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朋友。
去年6月毕业后,陈洁妮决定留在泉州,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担任行政职员。她想留在泉州继续探索和体验这里的文化和氛围,也计划再次攻读研究生。她表示,因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拓展带来的机遇,拥有良好华文基础的马来西亚与发展强劲的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领域。 “这对我和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好的趋势和机会。”除了出国留学,马来西亚华人也关注泉州和中国的工作机会。如果在求职、创业等方面对海外华人的限制少一些,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回家乡工作或创业。
在陈洁妮长大的马来西亚吉打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到泉州的大学求学。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马来西亚金联和泉州大学共同为华裔回流做出了贡献。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科博晋江同乡会2019年底发布的消息显示,在马金莲的指导下,共有79名优秀马来西亚华人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就读,其中包括多名学生来自吉打州的几名晋江人,也参加了当年MJL在晋江举办的冬令营。该冬令营已连续举办五年。
为了吸引美籍华人回国,泉州的一些大学也在南阳积极开展活动。 2017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首次在马来西亚招收华人报考三年制文凭课程。被录取的学生免交学费。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在合作院校继续深造,也可以留在晋江等地就业创业。马金莲主任还提供奖学金,鼓励马金莲14名成员的子女报考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学院还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截至2023年7月,学院共招收和培养马来西亚华裔学生103名。陈洁妮还随学院回到马来西亚开展招生宣传,与华人家庭分享自己在泉州求学的经历,解答他们的疑惑。
此外,泉州高校正在探索更多与东南亚当地华人社团、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方式。
重建海外华人与家乡的联系。对家乡的记忆也来自于建筑。到南阳打拼的华人及其后裔在家乡修建了具有闽南古民居和东南亚建筑特色的范子楼。在泉州,不少个人、机构和政府将近年来流行的文化旅游与侨乡符号结合起来,复兴侨乡古宅、古社区,重建华人与家乡的联系。
今年元旦、春节假期,晋江市新塘街道武林社区的武林古村火遍全网。近代以来,大批晋江人从这里出发,前往东南亚谋生。武林村户籍人口1855人,华侨1.8万人。这些华人将当地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建造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
2016年,武林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但在此之前,已有200多栋建筑因年代久远、缺乏管理而倒塌。 2017年,晋江市政府启动振兴保护工程,建设400套闽南侨乡风格安置房。逐步修复传统建筑,引入游学、民宿等文旅业务,使武林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晋江武林村古民居砖石装饰(图/作者提供)
武林村的变化,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寻找机会。 20世纪80年代华侨后裔吴绍鹏回到武林村,担任武林艺术节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他出生于一个归国菲律宾人家庭。去年,吴绍鹏整理了家里保存的侨批等资料,策划了题为《从马尼拉湾到双乳山脚》的家庭多元化资料和艺术创作。在武林乔皮博物馆。展览。
两个遥远的家乡通过侨报、照片、文献、杂志、纸本素描、大型丙烯画重新连接起来,成为东南亚与闽南源远流长的联系的缩影。
泉州西街丰盛巷的赖氏古宅里,有一个展示闽南传统家具的展览空间。 (图/作者提供)
与振兴武林这样的社区不同,一座富有华侨家族历史的古宅也可以振兴。泉州师范大学讲师蔡书香与合作团队成员修复了位于泉州西街丰盛巷6号、8号的赖氏华侨古宅,并将其打造成文化、学术、文化中心。还有创意古城。保护和其他功能的空间。家族历史、华侨文化、闽南传统在这里融合呈现。
蔡书香不断举办讲座、展览和研究活动。去年11月,知名艺术家文娜在这座古宅里分享了她在晋江驻留四年期间创作的壁画和雕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故事从武林古村的闽南官式府邸德措开始,通过神与海的故事展开,最终回到家乡泉州,那里才是真正的主神藏海。它就像一部关于闽南、关于海洋、关于移民的创世神话:“每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藏着一片海,每个移民自己就是一座藏海”。
潘涛团队与蔡树香合作,提出了“泛闽南文化圈”的概念,即基于文化认同而形成的地方文化集群。自古以来,东南亚就是“泛闽南文化圈”的一部分。闽南与东南亚形成一个文化地理单元,以华侨为桥梁,自然、社会、文化、产业等多重生态紧密相连、共生。无论是新南阳之行,还是回到泉州,都是从闽南故乡回到闽南故里。来自家乡的人也有共同的闽南记忆。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博士。)
特约作家黄清明
主编戴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