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大学制造出新冠病毒毒株,致死率高达80%?真相如何?

新闻资讯2024-08-08 01:36小乐

美国波士顿大学制造出新冠病毒毒株,致死率高达80%?真相如何?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波士顿大学制造出冠状病毒新毒株,致死率高达80%!该大学表示,“这种突变是奥微米(Omicron)和原始新冠病毒的结合体,可以杀死80%感染它的小鼠。相比之下,当小鼠仅接触Omicron 时,它们只会出现轻微的症状。”症状”。该研究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副教授Saeed 团队,于2022 年10 月13 日发表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 上,题为《Role ofspike in the Pathicand Antigenic Behaviour of SARS-CoV- 2 BA.1 Omicron“。这篇文章说了什么?抢先预览1.为了探究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来源,研究人员用Omicron BA.1毒株的S蛋白替代了新冠病毒原始毒株WT型的S蛋白。这样做的目的是:目前流行的Omicron的毒性比原毒株低很多,而且Omicron的S蛋白与原毒株的WT型相比有很多突变,因此S蛋白是一个可能的毒性来源。 2、为了测试新冠病毒毒株的感染效率是否来自S蛋白:研究人员使用重组新毒株Omi-S、原毒株WT和野生型Omicron进行对比细胞实验。结果发现,Omi-S的感染力较原毒株WT弱,但病毒滴度明显高于Omicron。 3、在小鼠体内实验中,Omicron感染的小鼠仅表现出轻微症状,而重组新毒株Omi-S感染的小鼠10只中有8只死亡,致死率高达80%,但原毒株WT感染的小鼠死亡率较高,达到100%。 4、为了确定Omicron的中和抗性是否是由特定S结构域突变引起的,对原菌株Omi-S和Omicron的免疫逃避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重组新菌株Omi-S具有与Omicron相当的免疫逃避能力。免疫逃逸能力。

重组新菌株Omi-S的综合致病力明显高于Omicron。研究人员培养了ACE2/TMPRSS2/Caco-2 细胞、Vero E6 细胞(类似于鼻内和其他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和源自多能干细胞的人诱导肺泡2 型上皮细胞(iAT2),用原始毒株WT、重组新毒株Omi-S和Omicron,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噬菌斑测定监测病毒传播。原始菌株WT和重组新菌株Omi-S在ACE2/TMPRSS2/Caco-2细胞中迅速传播,感染后24小时(hpi)分别产生89%和80%的感染细胞。相比之下,Omicron 复制速度较慢,导致24 hpi 时有48% 的细胞感染。在Vero E6 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模式,在48 hpi 时,原始菌株WT 和重组新菌株Omi-S 分别有60% 和41% 的细胞呈阳性,而Omicron 细胞中只有10% 呈阳性。在ACE2/TMPRSS2/Caco-2细胞中,重组新毒株Omi-S在12 hpi和24 hpi时产生的病毒滴度分别是Omicron的5.1倍和5.5倍。同样,在Vero E6细胞中,重组新毒株Omi-S在24和48 hpi时的感染性病毒滴度分别比Omicron高17倍和11倍。重组新毒株Omi-S相对于Omicron更高的感染效率还体现在噬斑大小上。原始菌株WT产生最大的噬菌斑,而重组新菌株Omi-S的噬菌斑尺寸小于Omicron噬菌斑。 2次。 iAT2细胞是远端肺的重要细胞群,也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目标之一。与其他细胞系获得的结果一致,原始毒株WT 产生了最高水平的感染性,而重组新毒株Omi-S 在48 hpi 时产生的病毒滴度比Omicron 高约5 倍。

S蛋白在致病性中起次要作用。为了测试重组新毒株Omi-S是否表现出比Omicron更高的体内感染能力,研究人员在K18-hACE2小鼠中对重组新毒株Omi-S相对于Omi-S进行了研究。原始菌株WT 和Omicron 的感染结果。小鼠(12-20周龄)鼻内接种Omicron并没有导致明显的体重减轻,而接种原株WT病毒后体重迅速下降,所有动物在8天时体重减轻20%以上感染后(dpi)。重要的是,感染新重组菌株Omi-S 的动物中80% 在9 dpi 时体重减轻了20% 以上。临床评分的评估(体重减轻、呼吸异常、外观异常、反应性降低和行为改变)也显示出类似的模式,受omicron 感染的小鼠几乎没有表现出临床疾病的迹象,而感染原始菌株WT 和重组菌株的小鼠则几乎没有表现出临床疾病的迹象。新病毒携带Omi-S 毒株的小鼠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前者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由于SARS-CoV-2 会导致K18-hACE2 小鼠致命感染,因此研究人员比较了这些动物的存活率。与体重减轻和临床评分的结果一致,原始菌株WT和重组新菌株Omi-S分别导致100%(6/6)和80%(8/10)的死亡率。相比之下,所有感染Omicron 的动物都存活了下来。这些发现表明,S 蛋白并不是K18-hACE2 小鼠中Omicron 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这部分的结果似乎表明,重组新菌株Omi-S已经成为致死率高达80%的菌株!但由于这种小鼠的体质比较娇弱,即使是早已从现实世界中淘汰的原品系WT,其致死率也高达100%。事实上,WT原毒株在国内流行阶段的致死率远没有那么高。同时检查小鼠的肺部,在感染WT 病毒原始株的小鼠的肺泡中检测到弥漫性免疫反应性。相比之下,重组新毒株Omi-S和Omicron感染仅产生局部肺泡病变,且Omicron感染比重组新毒株Omi-S的病变更少。最显着的表型见于细支气管上皮。

重组新毒株Omi-S具有与Omicron相当的免疫逃避能力。研究人员使用两剂疫苗接种者的血清来中和上述三类毒株。所有血清中Omicron 的中和率均较低。在下面的最高测试浓度下,大约80% 的样品未能完全中和Omicron。值得注意的是,重组新毒株Omi-S表现出与Omicron相同的ND50值(比WA1低11.5倍),表明当Omicron S蛋白整合到原毒株WT中时,其免疫逃避能力与Omicron相同。奥微米。

总结总之,本研究旨在表明Omicrons 蛋白对毒性影响很小。该重组菌株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介于原菌株和Omicron之间。它最初是两种病毒株的组合。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的。但该病毒也具有Omicron的免疫逃避能力,这是Omicron的增强版。看来,免疫逃避能力强、传染能力强的病毒和杀伤力高的病毒重组,确实会产生一些更加变态的版本。组装病毒其实很常见。世界顶级病毒学家川冈义弘(Yoshihiro Kawaoka) 最为出名的事迹是试图通过“拆散病毒并重新组装它们”的方式,重建导致1918 年流感大流行的H1N1 家族,这是有记录以来最致命的流感病毒。尽管存在复制病毒的危险,川冈博士还是获得了《大众机械》杂志颁发的2014 年“突破性进步奖”,与另一位获奖者、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一龙并列。尽管针对他重现1918 年流感病毒的抗议仍在继续,但川冈并没有停止。他和他的团队还对2009 年H1N1 病毒进行了基因操作。病毒学家只是利用这些方法来更彻底地了解病毒,但往往会面临巨大的伦理挑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