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年,《独立日》的第二部分终于发布了。这里的血腥剧情我就不评论了,但是有一个场景还是蛮吸引人的:外星人老大袭击美国51区基地。在袭击过程中,他瞄准了一辆校车。结果,校车不但死里逃生,最后外星人老大甚至还跪在了它的尸体前。
顺便问一下,导演组有收美国校车制造商的广告费吗?校车挑战外星人的场景其实可以插入到场景中。虽然这个场景设定有点荒唐,但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校车确实非常好,质量确实“优秀”。
美国有句话:“校车最重要”。翻译过来就是校车比天还大。美国人对校车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产品供应商均为GMC、Navistar等知名公司。不用说GMC,纳威司达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我们熟悉的解放卡车就采用了纳威司达技术。
在美国,几乎90%的学龄学生乘坐校车,而剩下距离学校较近(不到两公里)的学生则选择自己的交通工具。尽管各州的法律有所不同,但美国各地的校车统一为亮黄色,校车“STOP”标志采用红底白字。美国校车从小到大可分为A、B、C、D四个系列,可搭载的学生人数从16人到90人不等。
校车的载客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来说,汽车制造商会根据其可容纳的小学生人数来标记最大乘客人数。一般来说,一个39英寸宽(约一米)的座位可以容纳两名高中生或三名小学生。目前,美国最大的D型校车长13.7米,可搭载90名小学生或60名高中生。平均每辆美国校车可搭载54名学生。
承载如此多的学生,厂家不敢马虎校车的质量。据称,一些具有军工背景的供应商生产的校车钢板材质可与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坦克M-1的前装甲相媲美。 2006年11月,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一辆民用悍马车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空校车。悍马车右前部整个被粉碎,整车基本报废,但校车却安然无恙。可见美国校车的质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良好的品质自然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学生。近年来,美国每年在校车上受伤的中小学生人数在8500至12000人之间,但其中96%为轻伤,只有4%(约350至475人)受伤。受伤了。更认真。美国每年约有22名中小学生在乘坐校车时死亡,其中只有约6人死于车祸。另有16人死于上下校车附近地区,远少于1975年的75人。通过其他方式上学的学生中,平均每年有600人死亡,远高于在校学生的数量。他们死在校车上。
除了质量高之外,美国各州对于校车的交通规则也相当便利。除了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紧急救援车辆外,美国校车是唯一享有特权的车型。校车可以随时停车。学生上下校车时,校车前后车辆必须停车,待所有学生离开附近场地后,方可继续行驶。即使是美国总统的加长豪华轿车也必须遵守。此外,当校车尾部黄色警示灯亮起时,后车禁止超车,当驾驶员车窗上显示“STOP”标志时,后车必须立即停车。
校车有很多规定,对校车司机也有很多要求。在美国成为一名校车司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驾驶执照。美国各州法律对于驾驶执照的标准不同,但校车司机的选拔一般采取非常严格的措施。如果想成为一名校车司机,必须拥有商用车驾驶执照,并且必须参加一定期限的相关培训后才能上岗。课程训练,通过考核的难度是语文一级考试所无法企及的。此外,校车司机是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而不是“公务员”。因此,为了保证他们不疲劳驾驶,相关规定对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但他们的工资却高得多。
美国校车有一定的文化渊源。 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大量下一代黑人移民进入了学龄。为了减缓种族歧视等因素从童年开始的影响,美国最高法院于1971年通过了全民校车法案,旨在强制消除学校内的种族歧视。
总体来说,美国校车文化实际上是全民共同努力的产物。它代表了美国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对子孙后代的关怀。再加上美国文化媒体的自由,校车作为一个元素出现在电影中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