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广场的一家小商店出售不同颜色的哈佛T恤。美国司法部表示将调查大学招聘中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歧视行为,这让人想起之前针对哈佛大学的诉讼。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前两天,我在辽宁大学校园里和一位大三学生聊天。当谈到毕业后的方向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时,我问:“你想留在学校做一些行政工作,作为学生干部工作的延伸吗?”他回答说:“如果我在大学工作,我就不想做行政人员。如果你从事行政工作,你想去政府部门。”
我不太清楚他指的“高管”到底是什么,但我想像他这样想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这次谈话也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在校园里遇到的一幕。
我记得那是春天。我从哈佛大学主校区所在的哈佛广场出发,步行约15分钟,到达一处学生宿舍。日本本科三年级学生凉介邀请我参观他的宿舍。据他介绍,在哈佛,新生基本住在主校区,有一片宽敞的草坪,学生们通常称之为“院子”。从大二开始,学生基本上都会搬出去,分配到分散在哈佛各地的不同宿舍。
凉介在门口等我。当我们见面时,我们握手了。没有日本式的鞠躬或问候。他直接带我进了宿舍。一进门,我立刻感受到的是空间的宽敞和大气的开放。前方,我看到了各种形状、颜色的桌椅、沙发,以及各种表情、肤色、状态的学生。有的在发呆;有的在发呆;有的在发呆。有些人在思考;有些人在思考;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做作业(哈佛的学生基本都用苹果电脑和手机)……凉介指着宿舍一楼的位置说道:“这里的饮料是24小时供应的,到了吃饭时间的时候,你可以过来免费吃。”
据亮介介绍,宿舍里,四名学生住在一个单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客厅是共用的。当然,下楼到一楼,您可以欣赏我们所在的大客厅。公共空间无疑是每个人本着自由、民主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努力分享的地方。
谈起宿舍的结构和设施,凉介用自豪的语气向我介绍:“在哈佛,每个学生的宿舍分配都是有策略的,根据他的出生地、成长背景、成绩、爱好、思想和价值观。”未来的目标等,学校必须综合考虑,然后将他们认为最能达到有效提高学业水平和健康培养兴趣爱好的化学效果的四个人分配到一个单位,以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背景进行严格的研究。”
看着他的表情,听着他的话,凉介显然对宿舍的安排以及背后的考虑感到满意。我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环境深深地影响了凉介的生活质量以及他对母校哈佛大学的喜爱和尊重。
我也很惊讶。不愧是传说中的哈佛大学。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各个方面,尽可能高效、精细。我又问他:“你说是学校,那么学生宿舍的分配由谁或哪个部门负责呢?”
亮介回答:“是行政系的老师。”
行政是指负责行政的老师。凉介接着给我大力解释道:“加藤先生,你知道,在日本(作者注:凉介在东京长大;我在伊豆长大。前者是城市,后者是乡村),行政一般指的是所谓“管理员”这个词,就是帮学术教授等人打理事情,说白了,他们只是做杂务而已,你也知道,在日本,无论社会地位、薪水,他们都不受尊重。标准或工作内容通常被认为较低。”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总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无论是在大学、政府部门还是公司,都有所谓的行政人员(英语称为“Administrative”,日语称为“administrator”)。他们的存在和贡献对于整个劳动环境和程序至关重要。这是必要的,不应该被轻视甚至鄙视。
凉介继续说道:“在哈佛,行政老师的地位非常高,他们掌握着大学资源的命脉,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师工作,都是由行政老师安排和分配的。而且,在哈佛,行政老师的地位非常高。”老师们一般都是有博士学位的,所以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往往可以和教授平起平坐,想一想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教授们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工作很开心,感觉很新鲜,同时有一种感觉:“是啊,就应该这样!”
良介越说越热情:“其实,我们学生也是如此。加藤同学,你猜猜,被评为哈佛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是谁?他就是我们学生会的主任。”宿舍里有很多著名教授主动申请成为策展人,认为这样很有威望,很有尊严,但由于竞争激烈,能成功成为策展人的教授还是屈指可数。”凉介说,学生们经常在一楼客厅向策展人寻求学术建议。问题,讨论社会问题,讨论政策方向。听他的解释,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哈佛大学的校风,那就是实用主义,一种充满战略考虑和长远眼光的实用主义。
哈佛大学每年招收3000名本科生,按照规定,外国学生的数量限制在十分之一,即300人。凉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宿舍分配并不区分美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也就是说,国籍或身份并不是影响学校宿舍分配的因素。影响的就是我上面说的,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未来的计划等等,哪四个人安排在同一个单位最能互相碰撞,互相成长,学校安排分配这样。
离开凉介的宿舍,回到哈佛广场,我想起了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的情景。其实我很想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一起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允许。可能是学校认为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追求,所以是出于好意。然而,作为一名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我们应该入乡随俗,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生活。即使有些习惯不适合我们,我们也要学会慢慢适应。更重要的是,当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生活在一起时,我坚信能够产生各种化学效应,这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意味着活生生的国际交流。
我衷心希望不仅是北京大学,包括我现在就读的辽宁大学在内的中国大学,都能认真考虑,为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创造一个平台。我相信大多数留学生都愿意这样做。毕竟,这是了解中国、接触中国人民的最好方式(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