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新闻资讯2024-08-14 12:39小乐

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题为《一份迟到百年的学位证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报道。

“明年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将被授予迟来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当地时间10月15日,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发布上述消息。

100年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拒绝了这位华裔女性的入学申请。她只能报读美术系,毕业并获得美术学士学位。

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愿意授予她建筑学学士学位。

明年将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100周年。届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将正式授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的家人和相关院校人员也将受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一百年后,我的母亲得到了母校的认可,这让我想起了她选择建筑时的勇敢和决心。她用生命证明了她是一名真正的建筑师。”林徽因的女儿、94岁的梁在冰感慨地说。

“我们正在纠正历史错误”

“我们正在纠正一个历史错误。”在谈到追授林徽因学位的决定时,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施泰纳表示。

魏茨曼设计学院是林徽因、梁思成就读的艺术学校。梁思成学建筑,林徽因学美术。

8月下旬,林徽因的孙女于奎受邀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讨论追授学位事宜。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学位需要经过一系列认真、严格的评估。整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校老师和管理部门对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的一致认可。”于奎告诉记者。

追授林徽因学位的缘起是一次展览。

2022年1月,“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本次展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副教授林中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向宁共同策展。它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20多名中国建筑系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回国后创造的辉煌事业。其中一块展板展示了这些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详细时间表,包括入学时间、学位信息、毕业时间等。

“当时我们院长看到这个展板,发现除了几个退学的学生外,就只有林徽因没有获得建筑学位,他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就就去探探这件事了。”林中杰说道。

“我请建筑档案馆馆长威廉·惠特克协助审阅林徽因的研究档案。”弗里茨·斯坦纳发现,原来林徽因因为来到宾馆,已经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的大部分课程。我只是想学建筑。然而,建筑系有一些课程被认为不适合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女生,比如使用男模特的写生课,以及需要去建筑工地的建筑课。因此,林徽因入学时未能考入建筑系,最终获得了美术学士学位。

“但她建筑学的成绩非常好,有些课程甚至超过了男同学。”弗里茨·斯坦纳说道。

2023年春,魏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办公室向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准备了一份书面提案,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提案内容包括林徽因的成绩单、她对攻读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兴趣以及她回国后在建筑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林中杰曾翻阅这份提案,发现学院还精心准备了梁思成、童欢、路易·卡恩等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成绩单,并与林徽因的进行对比。 “这足以证明,与建筑系最优秀的学生相比,林徽因并不逊色。”林中杰说道。

弗里茨·斯坦纳告诉记者:“我们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讨论了这个问题,在场的每个人都支持这个提议。”由此,魏茨曼设计学院正式提交了追授林徽因学位的申请。

该申请由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审核批准,并由负责颁发文凭的大学秘书办公室发出正式通知。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决定既是迟来的认可,也是赞扬。它弥补了时代局限性造成的遗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童明说道。

“与美国大学较为常见的荣誉博士学位相比,林徽因的追授学位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实际学习相关课程。她的学位证书和我们现在颁发给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是一样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位。”正式的拉丁语证书,但上面的时间是1927年,林徽因毕业的那一年。”林中杰解释道。

“林徽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后来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成功。”弗里茨·施泰纳说,“她和其他早期女学生在面对障碍时表现出了勇气、创造力和决心,值得我们赞扬。”

“我全心全意地赞扬她……”

“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了非常好的建筑教育,她后来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都与此有关。”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说。

这一切的开始,是林徽因选择建筑时的勇敢和决心。

1920年春,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昌民来到英国。欧洲古典建筑让她萌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她还从一位英国女性朋友那里了解到,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次年秋,林徽因回国。当时梁思成正在清华大学读书,正在考虑将来去美国留学。林徽因向他描述了她对建筑这一能够将艺术创作与实用结合起来的职业的认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建筑学科,但在林徽因的热心“鼓励”下,梁思成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们选择了建筑作为毕生的事业。

过去有传言,林徽因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发现建筑系不招收女生,他只能选择美术系。然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和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黄振祥在查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院长档案”后发现,其实是在1923年,也就是她出国的前一年。之后,林徽因就已经知道宾大建筑系不会招收学生了。一个女孩。

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北京中国妇女留学委员会秘书和受林长民委托的中国驻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多次联系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希望对方会包容并允许林徽因加入。我学的是建筑学,但得到的答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能招收女性,因为有些课程女性不能选修。

但林徽因仍然坚持要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于是她退而求其次,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我们现在无法猜测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她不想和梁思成分开,也可能是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是当时美国最好的。”黄振祥说道。

“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重要的建筑教育中心,保罗·克里将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带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接受了非常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王军说道。

黄振祥介绍,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设有建筑、美术、音乐、景观设计四个专业。建筑系需要104个学分才能获得学位。按四年制计算,平均每学年26学分,而美术系只需要72学分,平均每学年18学分。

1924年9月,林徽因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她在第一学年就获得了29 个学分。 “显然,她想尽快完成艺术系的必修课程,以便腾出时间学习建筑课程。”黄振祥说。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二年,林徽因从一年级直接跳到了三年级。从此,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建筑课程上。 1927 年2 月毕业时,她已经修完了所有建筑课程,除了女孩不允许的科目。之后,她以特殊学生的身份获得了建筑学1学分的硕士学位。

黄振祥对比了林徽因和梁思成所学的建筑学科,发现除了女性不能修的课程外,林徽因的建筑学分与梁思成一模一样,成绩也相当。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林徽因在美术系和建筑系共修读了33门本科课程和1门研究生课程,共获得十优、十良的成绩。可见,她的成绩学习成绩特别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她是尖子生”,黄振祥说。

由于成绩极其优异,林徽因于192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担任兼职助教。到1926-1927学年,她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讲师。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后者需要独立教学,通常由成绩优异的研究生进行。或校外。黄振祥认为,这表明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1927年2月27日,曾拒绝林徽因入读建筑系的美术学院院长,在给林徽因的推荐信中写道:“林徽因女士在学术追求上极其认真,她每年学习的科目数量都超过了一般学生,因为她的出色表现,她被选为兼职学生导师,无论是性格、教育、心灵上都表现出了最好的品质。还有天赋……”

打击和研磨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林辉努力打破性别偏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她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1925年12月24日,林昌民在参加对抗张作霖的战争中被流弹击中身亡。当消息传到美国时,林徽因悲痛欲绝。 “林昌珉的去世对林徽因的打击很大。一方面,在情感上,他们父女感情深厚;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林徽因是半公费学生,她的父亲和女儿感情深厚。父亲筹集了另一半的学费。”于奎解释道。

林昌民的去世,让林家失去了支柱和经济来源。林徽因原本打算回国。作为林家的大女儿,她觉得自己有义务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生活。

此时,梁启超给了林徽因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得知林昌民去世的消息后,他立即写信给梁思成,告诉他:“林徽因(注:林徽因曾用过林徽因这个名字,下同)遭受了这样的悲剧,而他唯一的陪伴,唯一的安慰,是你,你才能安抚她。”然后他让梁思成转告林徽因:“林叔叔的女儿是我的女儿,更何况你们两个的关系。从现在开始,我会像对待思壮一样对待她。在绝境中,我希望她能接受我的充分同情,度过她目前的困境,她一定要鼓起勇气,运用她的天赋,完善她的知识,在未来和你们一起帮助你们,只有那些为中国艺术界做出过贡献的人才配得上。林叔叔是个好孩子。”他还仔细考虑了林徽因未来的学费:“林徽因出国留学永远是以和你同时回国为基础的,学费不是问题,你女儿出国留学就够了,所以你不用”不用担心。”

梁启超还写信给林徽因。 1926年2月18日,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徽因怎么样?我前一个月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她能明白我的意思。”人生总是伴随着悲伤和烦恼。知道你对此无能为力,并坦然面对它是确立自己的首要关键。”

林徽因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却让梁启超在这个节骨眼上转告林徽因:“你要保重身体,这个时候不用回国。”

林徽因最终决定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深造。黄振祥在整理和研究林徽因本学年所修科目后发现:“她的学业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放慢脚步。”

也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在建筑行业合作。梁再冰曾回忆:“爸爸以精致细腻的建筑画而闻名,但妈妈的画却没有爸爸的干净漂亮。他们两个人有时可以合作,取长补短,但有时却无法给力。”彼此陷入争吵。”

但这些争吵也让两人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他们未来在建筑行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林徽因曾经给梁再冰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次圣诞贺卡设计作业中,林徽因有了一个比较新奇的灵感。梁思成也同意了,但梁思成认为自己必须把图画出来,才能做到完美。林徽因不同意。她说同学们都认可他们的绘画风格。如果是梁思成画的,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枪手》。但梁思成仍然坚持让他画画,两人还为此发生了争吵。

我不知道最终谁来写这个作业。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仍然保存着林徽因设计的一张圣诞贺卡。 1926年冬天,这张卡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圣诞卡设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谈起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岁月,童明觉得有一个细节很有趣。 20世纪80年代,费惟美在撰写梁思成、林徽因传记时,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采访他们还在世的美国同学。有同学回忆,除了林徽因和陈志之外,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比较刻板。

“陈志是一个性格开朗、才华横溢的男孩。林徽因异常聪明、活泼、美丽,与大家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女性完全不同。”童明解释道,“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代,中国女性能以如此现代、阳光的方式出现,各方面都如此优秀,这是时代所无法认可的。”

秩序与斗功

“……仅存《营造法式》三十六卷,其意义和插图都非常完美,在古籍中我更喜欢它。这部杰作存在于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人类的荣耀。”我们的文化叶。”

1925年,梁思成、林徽因从梁启超那里得到仿宋陶版《营造法式》。这部作品对于当时的梁林二人来说就像是一本天书,但从此以后,这本古老的建筑书籍就成了他们生活和治学的指南。后来,他们把结婚的日子定在1928年3月21日,这正是作家李杰纪念碑上的日期。他们的儿子被命名为“从节”,也有“跟随李节”的意思。

后来他们共同破解了《营造法式》,这也和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有很深的关系。王军告诉记者,学习西方古典建筑结构,需要从秩序(柱型)入手,学习以柱径为计量单位的模块化设计手法。梁思成、林徽因了解了西方的柱式模数体系后,又研究了中国建筑,很快发现中国“以木为祖”,即模数体系以斗拱的截面为一种测量单位。

“这一重要发现一下子解决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可以说是对人类建筑史研究的重大贡献。”王军说道。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建筑体系,同时立志致力于中国建筑的研究。 1926年,林徽因在接受费城一家报纸采访时说:“当我回到中国时,我将带回东西方碰撞的真正意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融合’的口号下,与世界同步,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个运动向中国人民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方面的成就,但这并不是要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

她用一生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学生梦想。

《建筑师林徽因》

1946年,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与林徽因携手工作半生后,在其重要学术成就《营造法式》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谨感谢我的妻子、同事、 2 十多年来,从我们还是大学建筑系学生的时候开始,她就一直在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做出贡献,从那时起,大部分的田野工作都是她做的。近年来,她虽然身患重病,但在战争的艰难日子里,仍然保持着天生的敏捷和毅力。建筑学会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保持,主要归功于她的配合和启发,无论是这本书的写作,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研究都不会成功。 ”

在梁思成心目中,林徽因对他和他的建筑事业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学者与亲友谈论梁林二人的建筑生涯,视他们为“一体”、“形影不离”。

也有学者认为,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也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

“林徽因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定义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晨说道。他以林徽因1932年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和1934年完成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为例。 “多年来,我们用来分析和评价中国建筑的理论观点和基本框架,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两篇文章。”

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写道:“中国建筑是东方最重要的独立体系,渊源深远,演变过程简单,代代相传,线索有序,而基本结构从来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它不仅在东方三大建筑中,比另外两种建筑印度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寿命更长,而且接触的范围更广,而且它的建筑面积也更大。在世界各个建筑派别中,它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直接系统。”

“可见林徽因的文化自信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赵辰说道。

“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他们几乎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研究体系,直到今天,这个体系也很难被取代。”童明说。但在他看来,林徽因更深远的贡献是对建筑理论提供了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见解。 “考察古建筑更多的是研究,但建筑这个职业也需要思想和精神的视角。林徽因在她早期的文章中,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童明以“建筑意义”为例。 1932年,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写道:“无论哪座雄伟的古城塔,还是寺庙地基破败的一角,灵魂都在无形地诉说着,甚至歌唱着,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的变迁;从孩子们温柔的故事到血腥的杀戮,他们赋予的“意义”确实是“诗”和“画”。然而,建筑师必须郑重声明,除了这“诗画”之外,还有一些东西。还有其他的意义……即使我们不称之为‘建筑意义’,我们也得暂时为它创造一个同样傲慢的术语。”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表现在物质外表上,更表现在精神内涵上。因此,提炼这种精神内涵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意’的方法清晰、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这是林徽因在建筑领域非常重要的贡献。”童明说。

赵谌也很欣赏林徽因对“建筑意义”的定义。他认为,这是林徽因在建筑领域文学才华的诗意展现。其意义不仅包含建筑美学的核心价值,还延伸到更广泛的美学概念。

在他看来,林徽因的成就不需要学位来证明。 “我认为她没有学位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这让她显得更伟大。”赵辰笑着说道。

赵谌还特别提到了林徽因对民居的研究。 1945年,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最后一期发表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详细介绍了同一时期西方国家战后新建住宅小区的建设情况。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计划为普通人设计建筑。林徽因高瞻远瞩,意识到战后中国也应该这样做。

她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人民的个人或集体住房问题,认为这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有了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住宅设计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国家或社会责任。” “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并呼吁“我们刚刚起步,最好早点制定研究计划,逐步推进,不要失去机会”。

“在当时的情况下,林徽因有这样的学术眼光是非常罕见的。”赵辰说道。

那时的林徽因已经长期在生死边缘挣扎。 “她快要死了,她在李庄这样的环境里,但她当时写的东西、她思考的问题、她想做的事情都是最前卫的、与世界同步的。”于奎说道。

由于战争损害了他的健康,林徽因于1955年去世。她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外,还是诗人、作家、工艺美术师和舞台设计师。但爱她、理解她的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勇敢而坚定

正如梁从诫所说:“我母亲的一生中也有一些意气风发的时刻,但总的来说,艰辛多于成功。”然而,在这些艰辛中,却显露出了选择建筑职业的勇气和决心。在林徽因身上一次次闪现。

“最近,几个固执的建筑师放弃了建造平房的好机会,收拾好行李,出去勘察绘制数百年前同行的进步,他们运用了当时所有的聪明才智,建造了自己的平房。”这是林徽因1933年10月出版的《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她以幽默而自豪的语气介绍了梁思成和建筑学会的同事们选择穿越华北进行——实地考察和古建筑测量。其实,她也在说她自己。在那个兵匪横行、交通落后的时代,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

“对于战争,不要太悲观,我们可能还是要吃苦,但我们要打到翻身的地步。”这是林徽因1937年12月写给沉从文的信。当时她刚刚从北京到达昆明几个月,一路上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在长沙,他们的住所遭到轰炸。她和梁思成抱着孩子跑下楼,被炸弹炸倒。在黄县(今湖南新晃),她连续两周发高烧,一度达到41摄氏度,命悬一线……刚刚经历了这一切,当她谈到未来时字里行间,她依然表现出了坚毅和勇敢。

“现在我正在写作,我希望有一群秘书和高效打字机的声音足够大,足以淹没我们每天必须听到的空袭警报和炮弹。不用担心,我们正在得到每次炮击之后,我们都像专家一样评论——是否可以被认为是‘非常温和的’。”这是林徽因在1939年给他的朋友费惟美的信中可见一斑。他面临着日复一日的轰炸。她的幽默和乐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和梁思成开始尝试恢复建设社会的工作。

“建协一定要坚持!”这是梁再冰记得林徽因躺在李庄病床上时,一遍遍对梁思成说的话。此时,由于建社资金缺乏,李庄的生活几乎陷入了困境。与梁思成共事多年的同事不得不纷纷离开,另谋出路,但林徽因仍然坚持了下来。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期待已久的《大公报》项目,恢复了中断了7年的《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当时,我母亲只是冒着生命危险,一心一意地帮助我父亲和建协继续坚持下去。”梁在兵说道。

“为什么我们这么小心翼翼地把几块出土的砖瓦放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却又要亲自拆掉这座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雄伟古建筑呢?”这是梁从诫记忆中母亲痛苦的质问。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北京古城墙和古建筑的拆除,林徽因与梁思成联手激烈争论甚至抗议,勇敢地发出了建筑界人士的声音。

……

这一切似乎都让人看到了那个立志要学习建筑的女孩,修了那么多的额外学分,依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并没有让她放慢学习的脚步。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100年后授予追授学位的决定,或许是对100年前中国女孩的勇敢和决心的最好回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