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苏联和中国谁在二战中牺牲更大
- 2、二战所有的名将
- 3、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
- 4、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
- 5、二站 苏联
- 6、二战最出色的军事家是谁啊!!!!!!
苏联和中国谁在二战中牺牲更大
中国:张自忠(1891~1940年),山东临清人。张自忠早期加入同盟会,1917年如冯玉祥部,在部队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官。“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被迫下野,张自忠部被蒋介石收编,历任师长、军长,以致成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往武汉。1940年,日军逼近武汉,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但张自忠将军率领的33集团军负责保卫武汉。“南京大屠杀”的惨象历历在目,因而,担负守卫武汉的张自忠将军为了国恨家仇,必须坚定地保住武汉。奈何日军武器精良,空军轮番轰炸,在坚守武汉数月之后,张自忠以身殉国。张自忠牺牲后,崇尚武士道的日军将士对张将军膜拜,收殓了将军的尸体。后蒋介石下死命令,从日军阵营抢夺回了张自忠的骨,葬于重庆。周恩来赞张自忠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李家钰(1892~1944年),四川省浦江县人。李家钰将军早期加入川军,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反对帝制。李将军作战勇敢,才智过人,很快就在川军中崭露头角,鼎立于四川各大军阀之间。早期的李家钰身染军阀习气,倾轧百姓,鱼肉乡邻。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家钰被全国抗日激情感召,主动要求帅川军开赴前线作战,多次战斗积功升至36集团军总司令。其间,李将军还为全军亲写字幅:“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表现出不怕牺牲的决心。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但为了巩固其大陆优势,发动了针对国民党的“豫中会战”。李家钰清晰地看到了日军的不济,提出“与其坐以待战,不如主动出击”。然而这一主动性的提议并未被战区司令长官采纳,反而在与日军作战中,一触即溃,迅速逃离河南战场。李家钰将军为此悲愤异常,主动提出拖后掩护友军撤退。最终,李将军在撤退过程中陷入日军的伏击圈,不幸壮烈殉国。 美国: 巴克纳(1886~1945年),190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40~1944年任阿拉斯加防区司令,后任第十军团司令,授中将衔。1945年,轴心国东西两个战场都呈现败亡迹象,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虽然节节失利,但其自杀式的防守,给盟军,尤其是美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美军采取了“蛙跳”战术,越过了日本部署的大量守备军力。1945年4月1日,巴克纳中将率领的联合远征军开始在冲绳到登陆。日军采取了龟缩防守的策略,登陆部队最初并未遭遇太大阻力。但在冲绳南部,登陆部队遭遇了日军顽强的阻击,推进迟缓。在美国海空军的火力支援下,花费了两个多月,美军终于攻克冲绳全岛。然而不幸的是,在战斗即将结束时,巴克纳视察前线,被日军的最后一门炮的最后一门炮弹击中,当场身亡,成为二战中美国阵亡将士中级别最高的军官。 苏联: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1901~1944年),牺牲时担任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先后在波尔塔瓦步兵学校(1922)、基辅高级联合军事学校(1924)、伏龙芝军事学院(1929),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1934)和总参军事学院(1937)学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因功升至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42年7月,调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成功阻击了沃罗涅日方面德军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其间,瓦图京负责西南方面的守卫,但不准收作战方案,陷入困境,幸得朱可夫元帅力保,才不追究。后来在实施的多次战役中,瓦图京都是失败多于胜利。斯大林曾经极为不满的派遣罗科索夫斯基到瓦图京指挥部,说:“教教他该如何打仗!”后来,朱可夫也对其极为失望,生气的说:“离开了我,你什么也干不成,自配当个参谋。”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前往部队途中,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负重伤,4月15日死于基辅。 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06~1945年),1928年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并于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7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坦克第28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任该师师长,参加卫国战争。1942年6月到7月,切尔尼亚霍夫斯先后升任18军军长和60集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强渡杰斯纳河、第聂伯河,还有基辅、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罗夫诺—卢茨克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等战役中屡建战功。升任西方面军司令,后调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成为所有方面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率领的白俄罗斯3方面军先后解放了白俄罗斯、波兰和苏联等地大片领土。1944年,年轻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这位天才将领却在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战役中不幸牺牲,享年38岁。 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虽然跟上面两位将军军衔相等,但考虑到他牺牲时担任的军职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比上两位低一级别,因而就不详细介绍了。至于苏联牺牲的另一位高级将领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上将,虽军职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但无奈军衔低于以上三位,也不再细说。因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同样为两位,分别是瓦图京大将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
二战所有的名将
1 朱可夫(1896-1974),苏联元帅、苏军著名统帅。
1941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划长。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向总司令,多次参与制定战略计划,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曾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战后,他担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占区最高行政长官,1946年,朱可夫回国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后又被调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他性格倔强、豁达又喜欢自夸,处世作风大胆果断,工作方式独特并富有创造性。斯大林逝世后,他又于1953年3月出任苏军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两年后出任国防部长。1957年10月,又因政治上的原因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8年3月被迫退休。历史是不容歪曲的,人民不会忘记为保卫他们的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1966年朱可夫终于得以恢复名誉。1974年朱可夫病逝。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6枚。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实事求是,多谋善断,指挥若定,堪称“奇才”。他作风果断,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善于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长使用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合围。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前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
主要参加指挥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会战和柏林战役等。
2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1968),苏联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
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出生于大卢基市。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191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骑兵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1930年任苏联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苏联第15骑兵师师长。1936年,任苏联第5骑兵军军长。1940年,任苏联第9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7月,任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属的苏联第16集团军司令。1942年7月,任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1942年9月,任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带领方面军与保卢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1943年2月,因苏联顿河方面军改编为苏联中央方面军,遂改任苏联中央方面军司令。1943年10月,任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4年2月,任苏联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军衔。1944年11月,任苏联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主持莫斯科胜利阅兵式。组织指挥(或参与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交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柏林战役等。1944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战后,1945—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1956年应波兰政府邀请并经苏联政府同意而出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后来则担任过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国防部总总监组总监等职。
1968年8月3日,在莫斯科逝世。曾获得7枚列宁勋章,1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和其他各类勋章多枚。著作有《军人的天职》。
罗科索夫斯基是属于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将领。当代的俄国历史学家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从不犯错误(注:这应该理解为他从不犯那种“致命的”错误,他打过败仗的),他打赢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同时作为一个军人,他恪守军人的道德,他十分关心和体贴他的下属,他身上没有另一个苏联著名将领朱可夫的所有的那种粗暴和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他更能得到苏军上下的普遍尊重。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被认为是“具有朱可夫的能力却没有朱可夫的缺点,如果能掌握朱可夫所具有的权力,他的作为当不在朱可夫之下。”
3 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Aleksandr Mikhailovich Vasilevsky ) 苏联元帅。1895年生于俄罗斯的一神父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军参战,战斗中的华西列夫斯基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21岁时被提升为营长,获上尉军衔。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升为团长。
1931年秋,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司令部机关工作。1935年被选派到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接受了系统化正规高级军事教育。毕业后,华西列夫斯基上校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由于其工作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兼战役训练处处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总参作战部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核心部门,8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获少将军衔。9月底,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10人小组负责前线指挥,直接为大本营服务,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及其工作小组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他在10月28日签署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军衔。11月,莫斯科地区开始出现冰冻,德军攻势受阻,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12月5日亲临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被晋升为上将,两个月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1942年7月23日,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协助指挥战事。当德军从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一次进攻时,华西列夫斯基在炮火中指挥守军顽强抵抗。战事进入胶着壮态,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定反击计划。两位将领拟定的计划获得斯大林的批准。华西列夫斯基出任南部战线斯大林格勒地域作战的总指挥官,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苏军围歼了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1943年1月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这是苏军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奖章。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为斯大林格勒会战所作出的贡献。
1943年8月华西列夫斯基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展开大规模反攻,收复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可夫,这是苏军收复的首座大城市。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损失50多万人。库尔斯克战役后,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百万苏军强渡聂伯河、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解放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挺进到东普鲁士德国本土。1944年4月10日,在攻下被希特勒称为“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的东普鲁士城市哥尼斯堡后,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已决定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英雄”的称号,并授予他第二枚“胜利勋章”。在苏德战争中,只有大元帅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帅同样获得两枚“胜利勋章”。
1945年8月,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远东苏军总司令,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华西列夫斯基的远东苏军三个方面军从三个方面向日本 关东军发起强大突击行动,不到一周便挺进到中国东北中部地区。8月17日,日关东军宣布投降。远东战役击毙日军84000人,俘敌近60万人。时年5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又一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49年3月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77年去世。
华西列夫斯基具有丰富的统帅部工作经验,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干,其军事活动业绩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8枚。著有回忆录《毕生的事业》。
二战为人类历史创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将,在他们中间那些最为璀璨的将星之中有三个人来自于苏联,在俄罗斯最广为人知的二战苏军将领就是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很遗憾另一个著名的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以“苏联红军智多星”而著称的华西列夫斯基待人谦和,热诚敦厚,作为军阶至高的元帅甚至还为驾车撞伤自己的无名上尉说情开脱。斯大林曾对他笑言:“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一个苍蝇都从来没有欺侮过。”
4 科涅夫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1916年应征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192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步兵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和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第1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历任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1方面军司令,参与组织实施了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对解放加里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和波兰国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做出重大贡献。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能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突击时机,并能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战后,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和驻奥地利最高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7枚。著有回忆录《1945年》和《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5 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伊万·丹尼洛维奇(1906.6.29—1945.2.18),苏联军事首长,统帅,大将(1944),两次苏联英雄(1943.10.17,1944.7.29)。
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4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1928)和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936)。1928—1931年历任排长、团测绘队队长、炮兵连政治副连长、炮兵侦察教导连连长等职。学院毕业后,先后任坦克营参谋长、营长。1938年5月起任坦克团团长。1940年7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坦克第28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任该师师长,担任此职时参加了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3日起,他所指挥的这个师(1941年12月改为步兵第241师)在西北方面军内对敌优势兵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在希奥利艾西南、西德维纳河、索利齐和诺夫哥罗德等地作战中显示出顽强的战斗力。他作为指挥员,意志坚强、在复杂情况下善于指挥、英勇无畏,两次荣获红旗勋章。1942年6月任坦克第18军军长。1942年7月任第60集团军(先后隶属沃罗涅日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和强渡杰斯纳河、第聂伯河战役中屡建战功。在强渡第聂伯河时,因作战英勇,集团军有306人(包括司令员本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11月起,该集团军又先后参加了基辅、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罗夫诺—卢茨克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等战役。1944年4月15日任西方面军司令,4月24日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1944年夏季苏军实施的白俄罗斯战役,更加显示了他的统帅天才和迅速准确判断情况、大胆定下决心的才干。曾指挥方面军部队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粉碎了敌维捷布斯克集团,协同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完成了对明斯克东部德军集团10万余人的合围。1944年7月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实施了维尔纽斯战役,解放了维尔纽斯和利达两城,前出至涅曼河并强渡该河。1944年7—9月又率领方面军进行了考纳斯战役,解放了考纳斯。尔后,该方面军部队又参加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实施的梅梅尔战役,接着又进行了贡宾嫩战役,推进至苏联国境,进入东普鲁士和波兰东北部。他因指挥得力,表现了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再次荣获“金星”奖章。在东普鲁士战役进行时,率方面军部队于1945年1月实施了因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并前出至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接近地,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对敌东普鲁士集团实行了封锁。所部在卫国战争时期因胜利作战,受到最高统帅34次通令嘉奖。他本人在梅尔萨克市(今属波兰)附近负重伤后牺牲。
获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一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各1枚,奖章多枚。根据国防部长命令,其名字被永久列入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的基辅基洛夫炮兵学校的名册。因斯特堡市改名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维尔纽斯等市树有其纪念碑。
6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
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
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1907.2.20—1976.4.23)苏联军事家,大将(1968)。 1930年加入苏联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塞瓦斯托波尔高射炮兵学校(1930)、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937)和总参军事学院(1940)。1930—1933年任排长。后历任炮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独立炮兵营参谋长、炮兵团第一副参谋长。1937年12月起任独立坦克教导营营长。1940年起调总参谋部任某处第一副处长。
卫国战争时期,1941年8月起任总参作战部方向处副处长,1942年6月起任处长。1943年4月起任总参作战部第一副部长,5月升任部长。参加了最高总统帅部关于粉碎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武装力量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作战意图的实施工作,并多次领受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任务,分别赴各方面军帮助组织和进行战役。 1943年11月召开德黑兰会议时,陪同最高统帅赴德黑兰。1943年底参加了滨海集团军解放克里木战役的准备工作。
1944年2—3月以大本营代表铁木辛哥的参谋长身份,在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参加了组织突破德军防线和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1、2方面军的行动的工作。1944年4月和6月作为大本营代表先后赴西方面军(6月24日起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为准备和实施1944年莫吉廖夫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7月又前往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协助该方面军首长计划、准备和实施1944年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战役。 1946年4月起任总参所属某部部长和副总参谋长。1948年11月—1952年6月任总参谋长、苏联武装力量部(1950年2月起为苏联军事部)副部长。1952年6月起在部队和总参谋部担任负责职务。1962年7月起任陆军第一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1964年4月起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所属某总部部长。1968年8月起任第一副总参谋长兼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长。1952—1956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获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二级苏沃洛夫勋章、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和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奖章多枚。
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三位大将分别是:瓦图京、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阿帕纳先科。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1901~1944年),牺牲时担任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先后在波尔塔瓦步兵学校(1922)、基辅高级联合军事学校(1924)、伏龙芝军事学院(1929),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1934)和总参军事学院(1937)学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因功升至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42年7月,调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成功阻击了沃罗涅日方面德军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其间,瓦图京负责西南方面的守卫,但不准收作战方案,陷入困境,幸得朱可夫元帅力保,才不追究。后来在实施的多次战役中,瓦图京都是失败多于胜利。斯大林曾经极为不满的派遣罗科索夫斯基到瓦图京指挥部,说:“教教他该如何打仗!”后来,朱可夫也对其极为失望,生气的说:“离开了我,你什么也干不成,自配当个参谋。”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前往部队途中,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负重伤,4月15日死于基辅。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06~1945年),1928年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并于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7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坦克第28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任该师师长,参加卫国战争。1942年6月到7月,切尔尼亚霍夫斯先后升任18军军长和60集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强渡杰斯纳河、第聂伯河,还有基辅、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罗夫诺—卢茨克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等战役中屡建战功。升任西方面军司令,后调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成为所有方面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率领的白俄罗斯3方面军先后解放了白俄罗斯、波兰和苏联等地大片领土。1944年,年轻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这位天才将领却在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战役中不幸牺牲,享年38岁。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虽然跟上面两位将军军衔相等,但考虑到他牺牲时担任的军职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比上两位低一级别,因而就不详细介绍了。至于苏联牺牲的另一位高级将领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上将,虽军职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但无奈军衔低于以上三位,也不再细说。因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同样为两位,分别是瓦图京大将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
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
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日托米尔军事学院成绩单的最高将领是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 大将。
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1890.4.3(15)日托米尔军事学院成绩单,斯塔夫罗波尔省布拉戈达尔内县米特罗法诺夫斯科耶镇—1943.8.5.别尔哥罗德) 苏联军事首长,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的积极参加者,大将(1941)。
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18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军事速成班(1923)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2)。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为准尉。1918年初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参加组织赤卫队和游击队。1918年9月这些队伍改编为红军正规部队后,他任无产阶级旅旅长。1918年10月任斯塔夫罗波尔游击骑兵第1师师长,该师后改编为骑兵第6师,1919年5月又编入布琼尼的骑兵军建制。
国内战争后,1924—1929年任骑兵第5师师长。1930年任骑兵第4师师长。1932年任中亚军区骑兵第4军军长兼政委。1935—1938年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1938年任中亚军区司令。1941年1月任远东方面军司令。1943年6月3日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的作战中负重伤,于1943年8月5日逝世。
阿帕纳先科是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获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奖章多枚。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为表彰他在国内战争时期的功勋,在斯塔夫罗波尔为其建立了纪念碑。他带领部队与白卫军战斗过的地区,改名为阿帕纳先科区。为表彰他在对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战中的功绩,在别尔哥罗德为其树有纪念碑。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伊万·丹尼洛维奇(1906.6.29—1945.2.18),苏联军事首长,统帅,大将(1944),两次苏联英雄(1943.10.17,1944.7.29)。曾获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一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各1枚,奖章多枚。
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4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1928)和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936)。1928—1931年历任排长、团测绘队队长、炮兵连政治副连长、炮兵侦察教导连连长等职。学院毕业后,先后任坦克营参谋长、营长。1938年5月起任坦克团团长。1940年7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坦克第28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任该师师长,担任此职时参加了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3日起,他所指挥的这个师(1941年12月改为步兵第241师)在西北方面军内对敌优势兵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在希奥利艾西南、西德维纳河、索利齐和诺夫哥罗德等地作战中显示出顽强的战斗力。他作为指挥员,意志坚强、在复杂情况下善于指挥、英勇无畏,两次荣获红旗勋章。1942年6月任坦克第18军军长。1942年7月任第60集团军(先后隶属沃罗涅日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和强渡杰斯纳河、第聂伯河战役中屡建战功。在强渡第聂伯河时,因作战英勇,集团军有306人(包括司令员本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11月起,该集团军又先后参加了基辅、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罗夫诺—卢茨克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等战役。1944年4月15日任西方面军司令,4月24日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1944年夏季苏军实施的白俄罗斯战役,更加显示了他的统帅天才和迅速准确判断情况、大胆定下决心的才干。曾指挥方面军部队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粉碎了敌维捷布斯克集团,协同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完成了对明斯克东部德军集团10万余人的合围。1944年7月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实施了维尔纽斯战役,解放了维尔纽斯和利达两城,前出至涅曼河并强渡该河。1944年7—9月又率领方面军进行了考纳斯战役,解放了考纳斯。尔后,该方面军部队又参加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实施的梅梅尔战役,接着又进行了贡宾嫩战役,推进至苏联国境,进入东普鲁士和波兰东北部。他因指挥得力,表现了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再次荣获“金星”奖章。在东普鲁士战役进行时,率方面军部队于1945年1月实施了因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并前出至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接近地,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对敌东普鲁士集团实行了封锁。所部在卫国战争时期因胜利作战,受到最高统帅34次通令嘉奖。他本人在梅尔萨克市(今属波兰)附近负重伤后牺牲,享年37岁。
根据国防部长命令,其名字被永久列入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的基辅基洛夫炮兵学校的名册。因斯特堡市改名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维尔纽斯等市树有其纪念碑。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前往部队途中,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负重伤,挣扎了40多天后于4月15日死于基辅,他的死提高了他的名声。该市为其建立了纪念碑。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捷克斯洛伐克勋章各1枚。
二站 苏联
朱可夫
1939年6月,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
1940年6月,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
1941年1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1941年9月,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1941年10月,调回莫斯科,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8月,指挥斯大林格勒会战,全歼德军25万,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1943年1月18日,被授予元帅军衔。紧接着,又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成功。
1945年4月16日,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首先攻占柏林。5月9日,代表苏联在德国投降书上签字。
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2月,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布琼尼
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三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35年第一批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一生九十年中整整有七十年从事戎马生涯,参加过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四次大的战争,屡建奇功。他的一生与苏军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功绩受到高度评价。他先后荣膺8枚列宁勋章、6枚红旗勋章、1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和多枚外国勋章、奖章,三次荣获革命荣誉武器。
铁木辛哥
苏联元帅(1940.5),军事家。生于今敖德萨州富尔曼诺夫卡镇。1915年加入俄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 历任排长、连长、团长、 旅长、师长,率部参加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作战。战后曾就读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和政治学院一长制指挥员训练班。1925~1938年先后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和司令等职,善于把国内战争的作战经验运用于部队训练。1939年9月指挥乌克兰方面军进军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苏芬战争期间,指挥西北方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1940年5月起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大力促进军队建设,完善动员体制,改进武器装备。苏德战争前夕,曾建议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但未被采纳。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统帅部大本营主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西方向总司令、西方面军司令、西南方向总司令兼西南方面军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过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等。1943年3月起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协调几个方面军作战行动,组织实施了许多重大战役。战后历任巴拉诺维奇军区、南乌拉尔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5枚。
华西列夫斯基
苏联元帅,军事家。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甫家庭。1915年9月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连长、上尉代理营长。1919年参加红军,历任副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过对波兰军队的作战。20年代任师属学校校长,并连续八年担任团长,出色完成部队训练任务。1931年5月调工农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部长。1936年入总参军事学院深造,翌年毕业后调总参谋部任职。1938年加入联共(布)。1940年5月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参与制订苏军在北方向、西方向和西北方向战略展开的作战计划。苏德战争期间,1941年8月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任总参谋长,10月兼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主持制订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参与领导解决各方面军所需人员、物质和技术器材保障以及为前线准备预备队等重大问题。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经常作为大本营代表亲临情况最复杂的前线,直接传达任务和指导工作,监督战役计划的实施。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直接指导和协调参战部队抗击敌军进攻,并主持制订反攻计划,为彻底击溃进攻之敌作出了贡献。1943年2月晋升为苏联元帅。同年夏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同年秋,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进攻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1944年1~2月组织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在克里沃罗格-尼科波尔战役中协同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木的作战行动,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的作战中负伤。同年夏参与领导白俄罗斯战役的组织与实施,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与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2、第1方面军作战行动的另一大本营代表G.K.朱可夫一起,为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解放白俄罗斯作出重大贡献,获苏联英雄称号。白俄罗斯战役结束后,奉命为苏军向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兵力进行初步准备,领导制订对日作战计划。1945年2月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率部歼灭德军东普鲁士集团。德国投降后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重新调整远东苏军的部署,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见苏日战争),第二次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领导军队改组和加强部队军事训练等工作。1948年11月任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次年3月任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3月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6~1957年任国防部主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副部长。1959年1月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他具有丰富的统帅部工作经验,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干,其军事活动业绩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8枚。
马利诺夫斯基
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敖德萨。1914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2月随俄国远征军赴法作战。1919年回国后参加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在东方面军对白卫军作战。1920年初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1926年加入联共(布)。1930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骑兵团参谋长、骑兵第3军参谋长。1937~1938年作为国际纵队成员参加西班牙内战。1939年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苏德战争期间,曾任步兵军长,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边境交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日战争中,率部遂行主要突击任务,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使用坦克集团军于方面军第一梯队,周密组织协同,保证了进攻的高速度。因指挥有方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国防部长,为加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做出贡献。获列宁勋章5枚。
科涅夫
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1916年应征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192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步兵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和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第1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历任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1方面军司令,参与组织实施了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对解放加里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和波兰国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做出重大贡献。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能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突击时机,并能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战后,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和驻奥地利最高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7枚。
基辅战役1941年7月7日—9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基辅地域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实施的大规模围歼战。
苏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司令为基尔波诺斯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一部,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为博克元帅)。
在边境地区一系列战斗和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失利后,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有西南方面军(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南方面军(第18、第9集团军)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苏军西南方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号令,于6月30日开始从西乌克兰退却。方面军的任务是在7月9日前以野战军队占领构筑于旧国界的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罗斯库罗夫等筑垒地域,并在这一线组织坚固防御。预定在基辅方向行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群—司令为克莱斯特上将,第6、第17集团军—司令分别为赖歇瑙上将、施普拉格上将)基本兵力的目的,是突破苏军在旧筑垒地域一线的正面,前出至基辅地域,夺取第聂伯河的登陆场。然后突击集团转向东南进攻,以阻止西南方面军主力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并从后方实施突击将其消灭。西南方面军有44个业已在战斗中严重削弱的师与德军40个师(内有1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对峙。德军步兵、火炮和迫击炮比苏军多1倍多,飞机多50%。7月5日,德军开始进攻,在主要突击方向,德军在该方面军完成退却和在筑垒地域一线展开前即已到达。早在7月7日,德军以坦克兵团为第一梯队,突破了苏军在新米罗波尔以北的防御,傍晚夺占了别尔季切夫。次日。又在沃伦斯基新城以南实施突破,7月9日,夺占了日托米尔。7月11日,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队在两昼夜内前进110公里,进抵基辅以西15—20公里的伊尔片河。在此,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被苏军阻于基辅筑垒地域的外层围郭。德军从行进间夺取基辅的企图被打破。
此时,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但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朱可夫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德军深远的正面突击和随后的翼侧突击,把方面军割裂成几个孤立集团。基辅西北该方面军右翼的第5集团军,在科罗斯坚筑垒地域阵地战斗约一个半月,以其行动牵制德军共约10个师。该集团军对直接进攻基辅的德军集团翼侧实施的反突击,大大改善了守城苏军的处境。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集团军在8月下旬退守基辅以北新的防御地区。第6、第12集团军及第18集团军一部共20个师在基辅西南、方面军左翼进行苦战。8月3日,德军以两翼突击在乌曼地域合围了该集团。8月8日,“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了103000名苏军,内有第6集团军司令穆济琴科中将和第12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德军缴获317辆坦克、858门火炮。战斗行动在这里延续到8月13日。这些行动的失利,使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第6、第12集团军自7月25日起改隶南方面军,成为其右翼)接合部的情况极端复杂化。在中央防守的是第37、第26集团军(前者以基辅筑垒地域为基础组建,后者基本上由在基辅以南行动的各预备兵团组建)。7月19—29日,第26集团军企图进行一个战役来破坏德军坦克第1集群的包围机动,但仅阻住该集群数天,随后在德军突击下亦被迫退却。第37集团军在8月上半月成功地击退了德军重兵集团为攻占乌克兰首都而从西南实施的强大突击。德军突至基辅近郊茹利亚内、梅舍洛夫卡。但是,苏军实施的反突击使沿筑垒地域外层围郭的战线在8月15日前几乎完全恢复。基辅市民及附近居民积极参加保卫城市。根据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城防司令部。短期内,有20万基辅人志愿参加了苏军。
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使“南”集团军群左翼的进攻受到长时间的迟滞,迫使德军统帅部从莫斯科方向调“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大部分兵力——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和坦克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来对付西南方面军。德军的计划是,坦克第2集群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内;第2集团军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坦克第2集群的右翼;坦克第1集群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列缅丘格向北进攻,与坦克第2集群在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苏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第17集团军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瑟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坦克第1集群的左翼;第6集团军向东,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围歼这批苏军重兵集团。7月21日,德军统帅部下令加强苏德战场南北两翼的攻势,并从北、南两面沿第聂伯河东岸对方面军进行深远迂回。8月8日,德军坦克第2集群和第2集团军开始向斯塔罗杜布、科诺托普方向和戈梅利、切尔尼戈夫方向发展进攻。此时,苏军识破了德军企图,于8月19日命令将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撤至第聂伯河对岸,沿东岸组织防御。在西岸,苏军仅应坚守基辅地域的阵地。为了掩护方面军右翼,由其他地段撤下来的兵团重新组建的第40集团军,在科诺托普以北沿杰斯纳河展开。大本营责成布良斯克方面军防止德军从北面突向西南方面军后方。但该方面军未能完成所受领的任务和阻止德军的翼侧运动。9月初,德军进抵杰斯纳河,并在绍斯特卡、科罗普、维布利等地域进行了强渡。9月10日,坦克第2集群先遣部队在西南方面军后方夺取了罗姆内市。
9月11日,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察觉到处境危险,向斯大林请求东撤,同样遭到斯大林拒绝,斯大林命令死守基辅。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
在苏军西南方面军南翼,德军于9月11日强渡了第聂伯河,并在克列缅丘格地域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在此地行动的第38集团军(由大本营预备队转隶该方面军)未能清除这个登陆场。9月12日,坦克第1集群从该登陆场向卢布内总方向发起进攻。苏军此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保存苏军有生力量,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这一命令却很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给撤销了,苏军最高统帅反而要求西南方面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战术,对德军发起反攻。苏军错过了最后时机。9月15日,相对推进的德军坦克第2、第1集群在洛赫维察地域会合。于是,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即第21(9月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5、第37、第26集团军,陷入了合围。9月17日,斯大林让苏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下令同意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9月19日,基辅陷落。西南方面军在被合围中继续战斗。为其解围的尝试由于兵力不足而无结果。仅部分军队得以分成小群向东突围,共有15万官兵最后得以突出德军重围。9月20日,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9月27日,由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指挥的西南方面军(第40、第21、第38、第6集团军),受领了在别洛波利耶、希沙基、克拉斯诺格勒一线组织坚固防御的任务。
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苏联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斯大林坐镇指挥。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三百多千米长的防御工事,市民纷纷组织了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10月12日,德军尚未接近市郊。10月14日,德军北面只攻占加里宁城,南面只逼近土拉,中路只攻占波罗的诺,但旋即受阻。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千米处。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千米。希特勒的对苏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莎”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1944年夏,苏军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战略集团,列宁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
哈尔科夫战役
1942年5月12—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实施的进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进攻,于2月15日收复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卡尔可夫,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并任命曼施泰因元帅为司令。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于3月17日重新夺回卡尔可夫,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自此,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在突出部内的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域附近都暂时转入防御,整个苏德战场在总趋势上也出现了平静的春季。
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五次打击。
苏军1944年初冬进攻的结果,解放了大片领土,恢复了长达400公里的一段苏联国界,并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苏军的威力不断增长。协调的苏联战时经济,为在前线顺利作战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大巩固;各被占领国的反法西斯运动
罗马尼亚战役
苏军越出国境解放东欧的第一战.苏军与德罗联军战斗人员损失比在这次战役中达到1:10
柏林
苏德战争最后一战
二战最出色的军事家是谁啊!!!!!!
曼斯坦因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Fritz Erich von Manstein ,1887-1973)1887年11月24日生于柏林的莱温斯基家族。生父爱德华·冯·莱温斯基泡兵上将曾任军长。弗里茨因过继给姨父曼斯坦因中将而改姓曼斯坦因。兴登堡元帅是其伯父。
"1945年受到我讯问的德国将军们一致认为曼斯坦因元帅业已证明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曾经期望此人出任陆军总司令。"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如是说。
曼斯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普通教育,后在数所军校受训。1906年赴第3普鲁士近卫步兵团服役,次年获少尉军衔。1913-1914年在军事学院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任第2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战争时期先后在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作战,担任过副官、参谋、骑兵师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战后,在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的国防军中担任过3年连长、1年营长以及多种参谋职务。
1933年,曼斯坦因晋升为上校。次年,出任柏林第3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就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36年,10月,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
受普鲁士军事传统影响的曼斯坦因曾经对纳碎党干预军队事务表示不满,后来在1938年2月初受弗里奇事件牵连而被免去副总参谋长职务,调任莱比锡第18步兵师师长。1938年9月,在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过程中出任莱布指挥的第12集团军的参谋长。1939年4月,晋升为中将,出任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主持制订入侵波兰南部和进攻华沙的计划。
1939年9月,德国实施"白色计划",闪击波兰。曼斯坦因在波兰战争中担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伦德斯泰特)司令部参谋长。10月,曼斯坦因调任西线新编组的A集团军群(司令为伦德斯泰禾特)司令部参谋长。
波兰战争结束之后,希特勒就开始策划西欧诸国。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陆军总司令部根据10月9日的希特勒批令而制订颁发的"黄色计划"要点包括:B集团军群从北翼担任主攻,经过荷兰进入比利时北部,歼灭预期遭遇的盟军;A集团军群从南翼担任助攻,保障B集团军群的翼侧安全;C集团军群则防守从卢森堡边界至瑞士一线的齐格菲防线。
曼斯坦因在深入研究黄色计划的内容和全面分析作战双方的情况之后,认为黄色计划有模仿"施利芬计划"之嫌,难以出奇制胜,故而主张:西线攻势的目标应该是陆地寻求决战;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而不应该放在B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应从地形复杂却能出敌不意的阿登地区实施主攻,挥师直指索姆河下游,这样才能全歼比利时的盟军右翼,并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A集团军群的兵力应由2个集团军增到3个集团军,此外还需增加强大的装甲部队。此即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的要旨。曼斯坦因的主张得到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斯泰特的赞同。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先后以备忘录的形式6次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上述建议,仍未得到同意。
也许是陆军总司令部对曼斯坦因一再要求改变作战计划感到厌烦,1940年1月27日,曼斯坦因奉命离开集团军群司令部,出任新组建的第38军军长。然而曼斯坦因感到幸运的是,在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帮助下,于2月17日"得以当面向希特勒陈述我们的意见"并得到希特勒的完全同意。2月20日,陆军总司令部颁发包含曼斯坦因建议的作战计划。结果,德军在战争发起后的6个星期内横扫西欧诸国,大败盟军。
1940年5月10日,"旁观者"曼斯坦因从广播电台得知德军发动西线攻势的消息,对未能参战颇感不满。直到5月27日,曼斯坦因部才奉命接防,扼守2个桥头阵地。自6月5日起,曼斯坦因率部发起进攻,快速渡过索姆河和塞纳河,直抵卢瓦尔河。如此快速的进攻,连德军装甲部队亦感到惊奇。6月,曼斯坦因晋升为步兵上将。7月,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西线战争之后,曼斯坦因奉命驻防法国加来地区,准备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内定出任"海狮"登陆部队指挥官。9月,"海狮"作战行动取消,第38军即转入正常训练。
1941年3月,曼斯坦因调任第56装甲军军长。侵苏战争之前,曼斯坦因得知所部编入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先向东普鲁士前进以歼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然后再向列宁格勒前进。战争伊始,莱布的北方集团军群就突破了苏联西北面军的防线。曼斯坦因部奉命从梅梅尔以北和提尔斯特以东的森林地区向东突破以达到德温斯克的大路,于6月26日攻占德维纳上的公路桥和铁路桥,致使苏军损失70辆坦克和许多火炮。曼斯坦因对此颇为得意。
9月12日,曼斯坦因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出任第11集团军司令并兼管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曼斯坦因的任务是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攻:一方面,沿亚速海北岸大致向罗斯托夫方面前进,以继续追击东撤的苏军;一方面,同时应优先考虑攻占克里米亚,以积极影响土耳其并解除罗马里尼亚田可能遭受的空中威胁。但是,因为兵力有限和地形复杂,曼斯坦因认为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是不可能的。那么,两项任务是同时执行还是安排先后顺序呢?这个本应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问题,现在是由集团军司令曼斯坦因决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克里米亚。在经过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两个方向的作战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似乎也认识到仅凭1个集团军无法同时在两个方向作战,遂命令曼斯坦因专门担负征服克里米亚的任务。10月31日,曼斯坦因攻战阿尔马,被分为两段的苏军分别撤往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斯坦因于11月16日占领刻赤半岛,12月17日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攻而未克,损失惨重。12月26日,苏军在该地区发动反攻,在刻赤半岛登陆作战,迫使守岛德军撤离刻赤(德国第42装甲军军长施波奈克因此被撤职)。
1942年元旦,曼斯坦因晋升为上校。1月15日,曼斯坦因被迫集中3个半师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岛的菲奥多亚港。苏军随后发动数次反攻,均被曼斯坦因击退。4月中旬,曼斯坦因晋见希特勒,就他拟订的今后进攻计划进行蹉商。希特勒同意曼斯坦因的计划:该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塞瓦斯托波尔,然后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苏军。5月8日,曼斯坦因在德国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以6个德国师和3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突破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的刻赤防线。 5月15日,曼斯坦因以伤亡7500人的代价攻入刻赤,俘虏苏军17万人。6月7日,曼斯坦因再次发起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7月4日,德军在损失2万余人后俘虏苏军9万人。德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大胜利,使曼斯坦因名噪一时。就在7月,曼斯坦因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1942年8月,希特勒改变第11集团军进入库班截击苏军的计划,命令曼斯坦因率缺编的集团军执行攻占列宁格勒的任务。对此有不同见解的曼斯坦因前往列宁格勒前线拟制攻城计划。9月4日,曼斯坦因奉希特勒的电话命令率部前往拉多加湖地区制止苏军的突破。他先设法顶住苏军的攻势,然后夹击实施突破的苏军。10月22日,此役结束,据称苏军损失7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营,而德军亦损失惨重,无力发动对列宁格勒的攻势。稍后,第11集团军被希特勒调往据称苏军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的维特布斯克。
1942年11月20日,曼斯坦因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并出任司令,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霍特战役集群(包括1个空军野战师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和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11月28日,曼斯坦因就提出在所有部队集结完毕之前即应发动救援作战,打通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到斯大林格勒的陆上走廊,使被围的第6集团军在获得燃料与弹药补给并恢复机动能力后突围。根据曼斯坦因的"冬季风暴"计划,霍特战役集群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沿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陆桥向东北方向发起突击,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则应不断地向苏军施加压力并以第48装甲军从上契尔斯卡亚地域向第57装甲军当面的苏军的左翼和后方发起进攻。但是,由于部队集结的困难,曼斯坦因迟至12月12日才发起进攻。12月28日,第57装甲军进抵梅什科瓦河,与被围的第6集团军相距不到40公里,曼斯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苏军的强大反攻击破了曼斯坦因和希特勒的美梦。12月29日,苏军收复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将顿河集团军群击退到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集莫夫尼基地域。1943年1月,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被迫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标志着德军开始丧失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1943年2月2日,曼斯坦因晋见希特勒,使其同意放弃东顿涅茨以腾出第4装甲集团军准备反攻的计划,就在2月,曼斯坦因出任南方集团军群(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司令。2月19日,曼斯坦因开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装甲军和第57装甲军向巴甫洛沃格勒挺进,与第2党卫装甲军会师后直逼哈尔科夫。3月18日,曼斯坦因夺回哈尔科夫和别耳戈罗德,据称歼灭了苏联第3坦克集团军及其支援部队,恢复了以前的战线。曼斯坦因为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此时,希特勒又计划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攻势。曼斯坦因主张在5月开始作战。但希特勒拖延到7月。希特勒计划以克卢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和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别向库尔斯克南北实施突击,围歼苏军重兵集团。曼斯坦因则主张待苏军发起进攻并深入到特定区域之后再集中装甲部队围歼,但未获采纳。结果,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坦克会战,就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等待曼斯坦因及其所部德军的就都是下坡路了。曼斯坦因被迫先从米乌斯河撤往顿涅茨河,后又撤到第聂伯河。8月,南方集团军群与21个苏联集团军对峙,必须依靠257辆坦克和220门火炮守住长达1300英里的战线。希特勒要求曼斯坦因坚守每一寸土地,但曼斯坦因既不愿意也不能如此坚守。就象把施波奈克作为刻赤失败的替罪羊一样,曼斯坦因解除肯普夫战役集群(后编为第8集团军)司令肯普夫的职务以推卸败退的责任。
德苏战争期间,曼斯坦因至少有3次规劝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作某种改革:希特勒名义上仍担任最高统帅,但事实上则将军事行动的指导权交给总参谋长执行,并且设东线德军总司令。因为希特勒知道当时在陆军中有很多人希望曼斯坦因出任拥有实权的总参谋长或东线德军总司令,故而曼斯坦因处于窘迫而微妙的境地,希特勒没有也不可能准其所请。
1943年10月,南方集团军群无法守住第聂伯河防线,曼斯坦因在后撤途中突然发起反击,在克里沃伊罗格重创苏联第5近卫集团军。
1943年12月24日,苏军发起冬季攻势。12月31日,德军失去日托米尔。
1944年1月4日,曼斯坦因飞往拉斯腾堡,在要求允许其南翼部队后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绝之后,便开始批评希特勒对东线战争的指导。希特勒双眼紧盯着他,而曼斯坦因就象训斥少尉一样继续数落。最后,曼斯坦因再次要求任命东线德军总司令(当然,这无异于要求任命他本人),亦遭到断然拒绝。1月27日,根据元首副官施蒙特的建议,东线德军高级指挥官们被集中到波森,听戈培尔、罗森贝格等人作为期两天的演讲,"以重新振作他们对战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信念与激情"。随后,这些人又到拉斯腾堡听希特勒发表演讲。在希特勒演讲进程中,曼斯坦因大声插话,引起希特勒的强烈不满,被告诫以后再也不要打断他的演讲。
1944年3月19日,曼斯坦因再次前往上萨尔茨堡要求机动作战的自由,依然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天之后,曼斯坦因所辖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布格河地区被苏军包围。希特勒为此再次发布不得撤退的命令,遭到曼斯坦因的抗议。25日,经过系列电话争吵之后,希特勒将曼斯坦因召往贝格霍夫商讨。在后者的辞职威胁下, 希特勒才同意该部突围。4月6日,第1装甲集团军有10个师突围得救。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将曼斯坦因和克莱斯特召往上萨尔茨堡,授予他们栎树叶宝剑骑士十字勋章并解除其指挥职务,而南方集团军群则被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尽管如此,曼斯坦因仍然效忠希特勒,不愿参与政变密谋。曼斯坦因后来这样谈到对"七·二O事件"的态度:"任何高级军事指挥官经年累月都在希望他的部下为胜利而捐躯,那么当然也不会用他自己的手来造成失败。"
1944年4月3日,曼斯坦因告别集团军群司令部,踏上归国之路。对于座机驾驶员在火车站高喊的赠言"元帅,今天我已经把我们的胜利象征\'克里米亚之盾\'从飞机上取下来了!",曼斯坦因是颇为得意的。
战争结束之时,曼斯坦因被英军俘获。曼斯坦因于1949年12月在汉堡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在1953年5月因病提前获释。曼斯坦因曾出任西德国防军顾问,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1973年6月12日,曼斯坦因死于巴伐利亚的艾申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