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网友“观看花落一”发布微博:惠安女孩杨婷婷高考成绩调整。据微博显示,惠安一中高考文科生杨婷婷6月25日上网查询高考成绩时,总分是586分。然而十多天后,当录取过程即将结束时,她再次查看,发现分数变成了364分,“凭空消失”的222分哪去了?杨家人询问相关部门,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像高考成绩这样极其敏感的事情。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各种说法纷至沓来。相关教育部门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那么,杨婷婷的分数是如何从586变成364的呢?
01
2013年6月25日下午4点,福建省高考成绩揭晓。和所有考生一样,杨婷婷在网上查了自己的成绩,既兴奋又忐忑。 “爸爸,妈妈,我的总成绩是586,在全省排名684,有了这个成绩,我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晚上8点左右,杨婷婷查看了自己的成绩,兴奋地对客厅里等待成绩的父母说道。杨婷婷之前也上网查过,只是系统繁忙,她无法登录,直到刚才,她才查成功。杨婷婷的父母欣喜若狂。他们知道,女儿能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很不容易。
2011年,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杨婷婷参加高考,成绩为512分,与文科一班录取分数线564分相差50多分。杨婷婷不愿意读民科或专科,就复读了。但命运总是捉弄人。 2012年高考前,原本希望参加高考的杨婷婷,在参观考场的当天突然遭遇车祸。她的头部受到重创,不得不住院治疗,无法参加高考。一年的辛苦就这样白费了。出院后,杨婷婷心情沮丧了一段时间,但她不甘心让自己的大学梦破灭,于是她决定第三次参加高考。然而,由于身体原因,杨婷婷没有去上学。相反,她在家审阅和撰写论文。没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婷婷却得到了如此高的分数。有了这个成绩,可以说杨婷婷将考入985、211等重点大学。
果然,随后福建省教育考试局公布了录取分数线,杨婷婷的分数比录取分数线高出70多分!兴奋之余,杨婷婷的父母还为女儿的学习举办了宴会。一时之间,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和村民都知道了杨家有一个有出息的女儿。 7月2日,杨婷婷在填写高考报考选择时,列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福建大学、中南政法财经大学。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杨婷婷将会在这四所大学中的一所就读。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杨婷婷和家人大吃一惊。
02
7月15日至21日为高校招生期。 7月16日,杨婷婷使用之前的密码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时,意外发现页面显示“该用户无成绩记录”、“登录账号和密码错误,考生号”等字样。无法正常登录查询。
杨婷婷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父亲,同时安慰了父亲。这可能是由于同时登录系统的人数太多造成的。杨庆发虽然着急,但女儿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他打算等一下再查一下。转眼到了7月19日,杨婷婷仍然无法登录高考查询系统,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而且按照她的成绩,她肯定会考上这些大学的。 7月21日是录取过程的结束日。焦急的杨庆发托朋友去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查询。然而朋友们的反馈却让他大吃一惊:杨婷婷不但没有考上大学,而且高考成绩也从586分变成了364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杨婷婷和她的家人震惊不已!如果结果属实,那么杨婷婷不仅考不上重点大学,连本科都读不了。那是怎么发生的?杨婷婷的家人都清楚地记得,6月25日杨婷婷查成绩时,绝对是586分!为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分数就变成了364?那么凭空消失的222个点到哪里去了呢?
杨庆发赶紧给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打电话投诉。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杨庆发和女儿来到了惠安县招生办。更改成绩查询密码后,他们成功登录查询系统,发现杨婷婷的成绩竟然是364分!这个结果让杨婷婷的家人根本无法接受。回想起之前杨婷婷多次查看电脑时出现的莫名登录失败的情况,杨庆发心想,女儿的成绩可能被泄露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3
7月22日下午,杨庆发母女来到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提交“重新审卷”申诉材料,要求在公证部门参与下对杨婷婷的试卷进行审核,杨婷婷本人也证实了这一点。考点工作人员现场查看杨婷婷的成绩,结果显示为364分。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将把杨庆发的投诉材料交给领导,请他们回去等待消息。
到了月底,杨庆发还没有收到考试中心要求查试卷的消息。期间,杨庆发打电话询问。工作人员表示,杨婷婷的分数是正确的,是364分。根据相关规定,考生不得查阅试卷。无奈之下,杨庆发找到了亲戚,并于8月1日将此事发布到网上,试图利用网络的力量迫使考试院尽快给他们一个解释。结果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情况。
微博发出后,此事迅速在网上传播。考试院8月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出示了杨婷婷的语文试卷和答题纸扫描件。结果显示,杨婷婷的语文成绩是51分,而不是她所说的111分。之所以分数这么低,是因为杨婷婷根本没有写论文。同时,针对杨庆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考试院也做出了回应。
首先,杨婷婷的成绩从一开始就是364分,所以不存在转学的问题。经公安网监部门核实,考试成绩数据库不存在被篡改、黑客攻击的情况。其次,分数统计和录入不存在错误的可能。因为考生的成绩是由在线评分系统根据各科成绩自动生成的。第三,扫描试卷时不存在出错的可能。由于每位考生的条形码都是唯一的,所以有两个相同的条形码,贴在试卷的两面。如果不同的话,系统就会显示出来,所以没有任何嚣张的可能。第四点,为什么不允许考生查看原卷。 2003年起,福建省实行高考网上阅卷,即考生试卷扫描到内网,教师在线批改。然而,在考生的原卷上却找不到分数信息。因此,高考招生办公室规定,考生只能通过高考招生办公室网站查询成绩,不能查询试卷。同时,考试院发言人强调,自实行网上阅卷以来,每年都有考生质疑自己的成绩,但最终证明问题是考生自己,考试院并没有到目前为止犯过任何错误。
考试院的结论性解释并没有平息网络上的讨论,杨庆发的家人也不服气,直到相关人员逐渐揭开背后的一些真相。
04
在网友“独看花落忆”的微博中,提到了杨婷婷的班主任王森东提供的一份声明,称杨婷婷2012年复读期间成绩一直在500分以上。推断她2013年高考不应该只考到300多分。这个看似有分量的解释,才是很多网友认为杨婷婷高考成绩被调整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事情不断发酵,王森东接受了记者采访。采访中,他解释了以下事实:第一,7月底,杨庆发来找他,说孩子成绩调整了,他有亲戚。令人惊奇的是他能在上面找到它。为此,他需要一份可以解释女儿成就的证书。王森东只好实事求是地向杨婷婷解释了2012年复读的成绩。没想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人将结果发布到了网上。
第二点是,杨婷婷在2012年错过高考后,确实在当年9月份去他的班级复读。然而,杨婷婷只在学校待了半个月左右,她就以身体不适为由在家学习。此后,她也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所以,他其实并不知道2013年高考时杨婷婷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杨婷婷真的考了586分,她平时在学校的排名应该在前20名之内。无论是2011年还是2012年,杨婷婷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在100名左右。第三,2013年高考临近,王森东通知杨婷婷来学校体检,以便她能以复读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然而,杨婷婷还是因为身体不适没有来上学,最终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高考。从那时起,王森东隐约感觉杨婷婷心理有问题。王森东的解释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开始怀疑杨婷婷在撒谎。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05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杨婷婷没有写过任何作文。杨婷婷坚决否认了这一点,并根据自己的记忆,默默地把自己在考场写的作文写了出来,发到了网上。然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杨婷婷的作文是摘录当年网上几篇高考满分作文片段拼凑而成的。就算她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只能得零分。与此同时,有考生晒出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单:总分585分,文科排名福建省第677名。杨婷婷说自己的分数是586,但她的排名却是684。显然,杨婷婷所说的与事实不符。一时间,网络上质疑杨婷婷诈骗的声音越来越多。
但杨婷婷从未出示过成绩查询截图,因此无法证明她查到的586分的真实性。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有人真有那么大的精力,能够调整别人的试卷,那么他就可以直接改变分数。何必大费周章去为杨婷婷的试卷大惊小怪呢?由于杨庆发的调阅试卷请求未得到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批准,他一怒之下,将对方告上法庭。 2013年12月2日,福州市鼓楼区法院审理了此案。果然,杨庆发败诉了。随后,记者前往杨庆发家采访时,发现杨一家人已经失踪,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至此,人们大致可以推断,整个事件是杨婷婷导演的一场闹剧。当她发现自己只考了364分时,她觉得无法向父母解释,就撒谎说自己考了586分。
她原本以为自己以后可以把责任推给高考相关部门,没想到父亲如此执着,她只好硬着头皮用十个谎言来掩盖。最后的谎言。但谎言终究是谎言,总有一天会被事实揭穿。
0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不给孩子压力是错误的,给孩子压力太大也是错误的。如何把握这个度,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2023年高考已经结束,成绩可以查询。对于每个家长来说,这个时候最应该关心的可能不是孩子得了多少分,而是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如果你的成绩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还可以继续努力。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后果往往会很严重。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风浪。对于孩子来说,成绩永远是最后的事情,健康才是基础。毕竟,成为一个成年人比成为一个天才更重要。如果孩子优秀,那么他就会被交给国家;如果孩子优秀,那么他就会被交给国家。如果他的表现平庸,那么他就会获得荣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作者:周克宇编辑:库晓琪来源:1.《杨婷婷高考分数事件续,已委托律师申请公开原卷》 2013-09-06 《福州新闻》 2.《高考分数“被掉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 2013-08-04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