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拐点已至:商业化落地后,如何实现互联互通?,隐私计算概念股

出境入境2024-03-10 04:37小乐

隐私计算拐点已至:商业化落地后,如何实现互联互通?,隐私计算概念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岚清上海报道。在数据元市场发展和数据合规要求的推动下,隐私计算近两年成为资本和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大小小的厂商纷纷涌入隐私计算赛道。

与此同时,央行今年1月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再次明确要求探索建立跨主体数据安全共享隐私计算平台,在保证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规范数据共享应用。不离域,保证数据交互安全和合法使用。规定和范围可控,数据“可用但不可见”、“数据不可移动、价值动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引入隐私计算技术并部署相关系统。但不同的服务提供商有不同的技术实现原理。相反,部署不同系统的金融机构却遭遇了“维护成本高、数据跨度大”的问题。 “平台流通困难”。如何安全、合规、高效地实现不同隐私计算平台的互联互通,成为业界下一个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

商业化第一年

2021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隐私计算商业化元年。

一方面,金融机构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受到限制。随着《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我国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形成;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信息安全保护更加严格。今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号文,从信息技术外包治理、准入、监测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保险机构信息技术外包提出了全面要求。

在数据合规保护的背景下,谷歌、Facebook在海外使用的用于保护C端个人数据的隐私计算技术,正在国内政府数据开放和金融数据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隐私计算是一个涉及机器学习、分布式机器学习、密码学、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技术体系。

“传统的机器学习根本没有隐私,需要将数据汇聚在一起进行集中训练和建模。但在数据立法的背景下,数据孤岛和隐私保护问题凸显,只能通过建立生态系统联邦学习,在数据拥有者不脱离领域的情况下,多方联合建模可以从技术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李毅说。

洞察科技CEO姚明告诉记者:“2018年之前,数据处于野蛮流通的状态。许多私营所谓的信用报告公司充当数据中介,物理复制和传输数据,导致数据保留、数据控制不严,甚至泄露。企业在未获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主观恶意出售原始数据。如果说数据立法在法律层面限制了此类灰色商业模式的发展,那么隐私计算则从技术层面阻止了数据的物理复制、缓存和非授权使用。贩卖。”

据记者了解,在政策落地的同时,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多家头部金融机构已正式启动隐私计算服务商招募,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中国人寿等都部署了隐私计算平台。

下一步是互联互通

虽然众多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纷纷涌入该领域,但不同技校的服务商的技术实现原理却存在较大差异。隐私计算本应解决的“数据孤岛”反而演变成“计算孤岛”。

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金融机构往往会与多个数据源进行合作。因此,部署不同隐私计算平台的机构将面临“成本高、流通难”的困境。

“对于应用方来说,可能会部署很多私有计算系统,这涉及到大量的学习、管理和维护成本,而且很多黑匣子系统中保证数据安全也很麻烦。”中国银联金融科技研究院新技术团队负责人周永凯表示,“对于技术提供商来说,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针对不同企业进行接入安全测试和用户培训,这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为了真正实现隐私计算的生产和实施,提高应用的系统架构能力,隐私计算行业开始探索互联互通。

某保险公司科技创新部高管表示,各公司在隐私计算平台上的技术路线存在差异。因此,公司在搭建平台时确定了一个原则。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要保证不同平台实现异构计算。的互连。

为了打破不同隐私计算技术应用的固有壁垒,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多个机构编制了《隐私计算跨平台互联互通》系列标准的总体框架,涉及通信规范、互联协议等和应用规范。

据记者了解,目前隐私计算平台的互联已经从上层管理系统层的接口互联,发展到多方异构隐私计算平台之间中间算法协议层的互联。

不同的隐私计算平台将核心算法视为黑匣子,并不定义算法本身。他们只是对算法的基本信息、输入和输出进行标准化,使得算法可以由不同的技术服务厂商以插件的形式发布。最终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不少技术服务商正在探索将不同隐私计算平台的算法或协议最小粒度分解为计算原语,实现计算原语的抽象和定义,在原语层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计算原语的实现。基于底层计算原语的计算原语。实现中层算法,实现上层应用,最终完成平台互联。

“时至今日,隐私计算技术远没有刚诞生时那么清晰,而是多种技术路径共同演化。现阶段,MPC、TEE、联邦学习三大技术是三大支柱,并且在商业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人们发现单一路径的技术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各个厂商纷纷还就多种技术实现并行路径达成了技术共识。”洞察科技CTO何浩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展望。 “在隐私计算业务的生态层面,我们设想未来应该有更多的参与者形成更广泛的数据智能流通网络。”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