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反映,被视为虚拟世界的核心资产和虚拟世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数字人并不是2021年元宇宙趋势下的新产物。最早的数字人图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数字人物图像主要以手绘为主,制作周期长、成本高。高的。近年来,CG、语音合成、深度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数字人的制作流程,推动了数字人在娱乐、电商、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开发环境
概念和分类
数字人是指基于CG(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数字虚拟角色。从交互能力来看,数字人包括交互型和非交互型。交互式数字人,由真人或智能系统驱动,具有类人的动作和感知能力,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从应用场景来看,数字人可以分为身份型和服务型两类。前者包括虚拟头像和虚拟IP/偶像。它是现实世界的角色“进阶”到虚拟世界的产物。 “个性”属性较为明显,后者主要为企业或个人用户提供办公、陪伴等拟人化服务,实现部分人力资源的替代。
政策环境:政策加码推动数字人驶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作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有序发展。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及其背后的支撑技术也多次被政策覆盖。 2021年,国家将虚拟数字技术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应用创新,加快实施数字人场景化应用。随着国家顶层战略规划的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在工作报告和产业规划中频频提及虚拟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旨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技术环境:数字技术集成发展,提高数字人生产效率
数字人的核心制作流程包括建模、驱动和渲染三大环节。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一方面缩短了各环节的生产周期,降低了成本,推动数字人的生产走向智能化;另一方面,它也赋予了数字人“似真人”的类人外观、感知和交互能力,为数字人提供了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建模技术:相机阵列扫描重建技术取得突破,扫描精度可达到亚毫秒级,满足多种情况下数字人扫描重建的需求; 2)驾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其应用逐渐成熟。实现数字人的多角度动作捕捉与跟踪,其捕捉精度也不断提高; 3)渲染技术:硬件能力和算法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渲染速度和效果,拉近了虚拟人与真实人的距离。
发展现状
产业地图:数字人产业地图由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
1)基础层:基础层为数字人的制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软硬件支持。硬件包括芯片、传感器、光学器件和显示设备等,软件包括建模软件和渲染引擎。其中,显示设备是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也是数字人在现实世界中呈现的载体。其中包括电视、手机、投影等2D屏幕,以及裸眼立体VR/AR等3D硬件设备。
2)平台层:平台层包括建模、动捕、渲染等硬件系统、解决方案平台、AI能力平台三类。主要为数字人的研发、生产提供相应的技术能力。建模系统和动作捕捉系统通过基础层传感器、光学器件等硬件获取现实世界和人物的数据信息,基于软件算法实现数字人的建模和动作捕捉,最后通过渲染系统;解决方案平台主要提供数字人整体解决方案; AI能力平台基于自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数字人进行智能感知和交互的能力。
3)应用层:应用层是数字人与各种场景相结合形成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数字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化。目前,娱乐和服务是数字人应用渗透率较高的两大领域。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各类数字人正在各领域释放应用价值。
发展趋势
痛点与机遇并存,数字人应用价值有望持续释放
虽然数字人已经实现了场景化应用,但总体来看,我国数字人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以下制约: 我国数字人产业链各环节相对独立并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对于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人企业来说,企业间的协作仍需进一步完善;交互式数字人缺乏情感感知和语义理解,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相对困难。然而,痛点往往也代表着机遇。对于数字人企业来说,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培育技术“内功”是打造竞争优势、强化竞争壁垒的关键。目前,以百度、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及各家专注于数字人类解决方案的公司正在逐步打通全产业链布局,深化技术服务能力。在各厂商的努力下,数字人的生产运营效率有望持续优化,其应用价值也将持续释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数字人的B端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更好地适应细分场景的各种需求,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利器。
AIGC丰富数字人内容,助力行业规模扩张
AIGC代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望创新数字人类内容生产流程。传统的数字人内容制作主要是手工操作。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人的深度融合,数字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望实现自动化,为数字人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条件。在AIGC的赋能和政策利好下,中国数字人产业规模或将持续增长。据量子位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将达到2703亿元。其中,虚拟IP和虚拟化身两类基于身份的数字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进一步渗透到电商、直播、营销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