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赫河市,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 1984年,合作国立师范学院成立。 2009年,改制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高校中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确定为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
学校占地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31.2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楼总面积15.7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97亿元,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总价值达1.4亿元;图书馆藏书247.42万册,其中数字资源及其他载体资源146万余册,纸质图书文献101.42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9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146个。
经过近40年的办学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国民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文化、高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为主体,涵盖教育、理、文、法、史、文等学科的专业群。艺术。等10个学科类别。学校设有16个教学部(系),58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有特色研究机构14个,其中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权项目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01人,其中专任教师52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42人,占专任教师的48%,硕士以上教师占7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甘肃省“园丁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和高校“甘肃省敦煌外国专家”“奖”、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近50人。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古、福建、海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开放。学校现有普通学生1.2万人,有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等。东乡族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就业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已在生源主力地区形成。社会影响力强,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 “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专着、教材100余部,授权专利122项。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2项。
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龙源办学,服务国家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浓厚的社区意识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着力培养“政治坚定、学术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智力、体力、艺术和劳动。据统计,有4万多名学校毕业生在甘肃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建设岗位和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这些毕业生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贡献。学校已成为甘肃乃至周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学校先后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是“省级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 (数据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