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根者”的悲歌——福克纳创作生涯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三篇》中文版出版

新闻资讯2024-06-09 12:21小乐

读书|“无根者”的悲歌——福克纳创作生涯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三篇》中文版出版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最重要的现代小说家之一。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两次获得者。他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刻影响了马尔克斯、略萨、加缪、托尼·莫里森、莫言等一批伟大作家。福克纳一生都在写作。除19部长篇小说外,他还创作了12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很多在题材、艺术手法、思想深度上都很出色。他们不仅成为国内外课堂讲解的典范,也成为研究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美国评论家阿瑟·沃斯甚至认为:“除了亨利·詹姆斯之外,没有人像福克纳那样在这种创作形式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近日,浙江省文学艺术学会推出了福克纳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三篇》。中文版恢复了1931年第一版的风格。原书首先由美国乔纳森·开普·哈里森·史密斯出版,后由企鹅兰登书屋再版。福克纳将此书献给他的大女儿阿拉巴马(她于1931年1月11日出生后九天就去世了)和他的妻子埃斯特尔,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寄托。此时,福克纳已凭借《喧哗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 《圣殿》等作品成名。 《十三篇》是福克纳第一个巅峰时期的产物,当时他的创作得到了文坛的认可。这其中蕴藏着他的黄金时期。那个时代短篇小说的精髓。

《十三篇》

【美国】威廉·福克纳撰写

叶子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分为三个部分。这些故事围绕不同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展开。其中六篇已在商业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其余七篇为首次发表。第一部分包含四篇文章:《胜利》 《飞向群星》 《所有死去的飞行员》 《裂隙》。写的是一战后欧洲战场上士兵的经历和精神困境,有“迷惘的一代”颓废虚无的气质,语言也比较晦涩。第二部分共六篇文章,以虚构的杰斐逊小镇为背景,是福克纳创作的经典内容。读者熟悉的,比如印第安人的历史、美国南部小镇的生活等等。每篇文章中都会偶尔出现一些人物。故事多与作者的小说互文,语言也较为口语化;第三部分包括《红叶》 :010 -30000 《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三个章节,故事转移到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前两章情节宽松,气质独特,而结尾章《公道》则更像是一首奇幻诗,气氛混乱,寓意朦胧。

福克纳评价短篇小说是“诗歌之后要求最高的艺术形式”并且“几乎绝对准确”。而且,他非常看重短篇小说集的完整性。当他计划在二战后出版《头发》时,他说:“尽量给这部小说集一个内部完整、统一的形式,如果可能的话,像《夕阳》那样,或者至少像《干旱的九月》那样。”可见,无论从语言、主题还是编曲结构上来说,《密史脱拉》都是。它充分体现了作家自觉的艺术意识。这三个部分就像三联画,彼此独立又协调在一起,形成参照,进而强化和发展特定的主题,体现了福克纳创作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关于挫折与幻灭,关于混乱与灾难,关于一个日益瓦解的世界。对社会中价值动荡的各种情况的探索。

评论家米尔盖特和波尔克指出,贯穿《那不勒斯离婚》的艺术精神是“悲剧性的”,总体而言,《卡尔卡松》可以被视为一种关于创伤的书写。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流亡者”或“外来者”、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和飞行员、坚守旧传统的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少数民族,甚至第三部:010中的外国游客—— 30000,或者《卡尔卡松》中的水手。他们都在日常的世俗世界之外,洞察力崩溃混乱,无所适从。紧张充满了创伤。人物就像烛光后面的影子,空灵的轮廓和零星的细节闪过。气氛时而激烈,时而压抑;甚至从那段历史中转变成思辨,清晰而高远。从灼热的荒原中崛起。《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选》 《去吧,摩西》的最后一篇,诗人心中上演了一场宏大的诗意讽刺:英雄主义与罪孽毗邻而居,命运如高烧。这些浮萍般的“无根之人”最终被凝结成《十三篇》的乔·圣诞,同时被创造出来。福克纳进一步探讨了其悲剧性。

中文版的出版打破了福克纳短篇小说集在国内的普遍出版模式。它沿袭了福克纳生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的编排,更清晰地按时间顺序定位和还原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不仅揭示了福克纳短篇作品的原创出版、传播和接受情况,更凸显其作为“福克纳小说缩影”的特色,从而“近距离”体验这位文学大师的独特匠心和创作天才。复杂的。同时,《十三篇》不仅收录了《十三篇》 《十三篇》等著名作品,还收录了《密史脱拉》 《那不勒斯离婚》等不太为读者所知但也非常优秀的作品,让这些作品在福克纳的创作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足够的地位和关注也将有助于读者了解福克纳的创作动机和脉络,进一步领略其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气质。

作者:沉毅

编辑:周益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