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它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构建全过程育人综合格局的关键。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把课程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德育质量的抓手。扎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校党委关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部署,在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等方面做足了功夫。从师风、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构建思政课“四强化、四改进”模式,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组织能力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关系到培养谁、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受到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学校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深化本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关于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相关措施;同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
学院党委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和学校课程思政文件为抓手,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引导融入知识教学和能力培训。握好“接力棒”,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管理、教学副院长落实、学生部门参与、各部门具体推进、学院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上下统一、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
强化“五化融合”增强创新
融入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思政课有非常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学院以培养国际化能力为目标,开设国际新闻和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传承伟大的外语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学院主办了北京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成立大会、首届北京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首届北京外语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第二届北京高校青年“外教杯”。人才国际能力大赛。在外语课程思政师资培养、外语课程思政教材设计、用外语传播中国声音、外语课程中的思政示范课,体现了学校的思想引领和办学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打造集国际会议口译、跨文化交流、智能写作于一体的智能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思政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自然融合不够,思政课教材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推进速度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外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全面覆盖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课程贯穿全校,形成了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制定《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把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政治导向,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或要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课程体系体现和发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分解并落实到每门课程中。把思想政治课落到实处。通过实施层面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类课程能够相互配合,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和效果。
融入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外国语学院及各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础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讨交流、现代教学技术学习与应用等活动,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教学组织过程。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写选用、教案和课件编写中,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各个环节。和作业论文。在学校考核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课程教材均选用思想性强、针对性强、认可度高、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教材。专业课分级组织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中国科学技术。文明与贡献、中国历史名城介绍、中国文化名人名作介绍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从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思考人生,增强使命感以及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责任。
融入教学创新。通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翻转课堂、MOOC)、教学内容创新(融入国家政策和方针、紧密结合时事、剖析社会现象)、教学活动创新(全程体验式教学)并创新教学方法(基于角色的多媒体教学)、教学评价创新(学生互评、社会评价、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等方法,不断更新和强化课程教案和课件的互动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以国庆70周年庆典、冬奥会报道、航天、高铁建设等反映先进科技进步水平的内容作为内容课前观看课堂内容和相关外语视频资料。通过学生报告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课程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价值分析,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领导力
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实践车间等教学基层组织是思政课程的主要实施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学校、学院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坚持“让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原则,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建设运营、指导、评估、保证和有效性。 “五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贯穿于中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以校级“123门‘金课’”和“吴玉章课程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为抓手,通过本科教学督导制度和党委委员讲课机制,探索本科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通过专家解读、“课程思政工作坊(沙龙)”和“视野·思想·教育——名优秀教师谈教育人”等多渠道教师培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教师课程政治建设全面提升。目前,学院已形成了思政名师在课程中的模范带头。思想政治教育从“专家”转向“所有人”,为各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提供了保障。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黄金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特等奖,王建华教授团队荣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二等奖。
强化考核激励,提高执行能力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考核和监督机制提供的制度保障。高校二级课程思想政治考核与监督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否,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动力和实施效果密切相关。学院党委把德育考核放在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奖项评价等工作中的首位,使育人为本、以德育人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的心。学院制定了思想政治课实施评价办法,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体现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奖优制度和绩效考核。以思想政治课为导向的体系。学校把课程思政、师德师风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评价和教师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在评价或优秀评价中,认真评价教师日常师德师风表现和课程师德师风落实情况。通过督导,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完善,成为培育道德修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一贯重视与海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洛蒙洛索夫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点交流合作项目。此外,学院主办或承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针,紧紧围绕培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奋力拼搏、奋发有为长期以来,精益求精,打造环环相扣、递进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家国情怀、良好专业技术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