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南海一号”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价值堪比秦岭兵马俑
历史和海洋都给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感觉,而当历史沉入海洋时,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浩瀚的海洋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南中国海
南海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热门话题。南海与地中海、加勒比海一起,被戏称为世界三大沉船“坟墓”。南海作为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正是因为其货物的特殊性,其价值远高于其他海域的沉船。
(一)南海沉船多少钱? 1、“南澳一号”沉船:“南澳一号”是继“南海一号”之后在我国南海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充满珍贵文物的古沉船。这艘沉睡了数百年的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沉船,沉没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半潮礁附近的海底27米深处。它于2007年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中船舱数量最多的。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窑”的沉船。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价值极高,涵盖了宋、元、明各朝代。大部分是漳州市平和窑的瓷器。纹饰有丰富的花卉、花鸟、独角兽、仕女等,是古代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的瓷器。此外,还有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和金属器皿,总数达数万件。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艘从漳州月港驶往东南亚的商船。出水的两件喇叭口、细颈、葫芦身的佛文就是重要的参考证据之一;而南澳一号出品的瓷器大多带有汉字装饰,进一步表明它正在走向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
2、“华光礁一号”沉船:南宋“华光礁一号”沉船于1996年发现,其遗址位于海南省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侧,我的国家。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沉船。一艘有六层船体部件的古船。 1998年至2008年间,我国从船上出土宋瓷件数以万计。
潜水员记录水下考古
3、“万里”号沉船:明代沉船“万里”号于1997年被发现,沉没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 2004年,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万历”号进行了水下发掘,出土文物7000余件,其中大部分是发色鲜艳、有窗纹的“克拉克瓷”。
潜水员水下考古
4、“金瓯”号沉船:“金瓯”号沉船于1998年夏天被发现,该船在越南金瓯角90海里处沉没。据研究,该船因甲板起火而沉没。馆内藏有13万件中国雍正时期出口的瓷器、青铜器和灯具。
5、“泰兴”号沉船事故:道光二年,“泰兴”号从厦门港出发,前往印度尼西亚,古称爪哇。为躲避海盗掠夺,绕道西沙群岛。不幸的是,它搁浅并沉没了。 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事公司在南海附近打捞沉船“泰兴”号,打捞出35万件中国清代瓷器。
(二)“南海一号”发现前介绍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中国沿海以及中国至欧洲、西亚所有航线上沉没的商船均位于南海有明确记录。船舶多达2000多艘。可以说,中国的航海史有多长,这里的沉船史就有多久。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事业主要集中在各地的野外考古,并未涉及水下考古。然而,一场轰动国际的拍卖会却引起国人对水下文物安全的关注。
英国职业盗宝贼迈克·哈切尔(Mike Hatcher)持有中国古代瓷器
1984年,一位名叫麦克·哈彻(Mike Hatcher)的船长在南海一处没有标记的礁石旁偶然发现了一大堆中国瓷器,这些中国瓷器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赚到了3.5万美元。巨大的利润让他产生了进一步寻找沉船的想法。他购买了一艘远程工作快艇,并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查找沉船的详细计划。他调查称,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戈德马森”号商船在南海搁浅沉没。商船上满载着瓷器。黄金号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航行16天后触礁沉没。于是哈切尔奋力拼搏,花了10周的时间,终于在南海发现了这艘沉船。 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总重45公斤的金锭、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大炮……从水中打捞上来的文物让海切尔眼花缭乱。
商船“Godmarsen”上的金锭
1986年4月28日至5月2日,佳士得拍卖行对沉船打捞上来的瓷器进行了公开拍卖。中国政府经过多次交涉未能阻止拍卖。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竞拍者参加了拍卖,整个拍卖赚得超过2000万美元,使哈切尔被誉为“最富有的寻宝者”。
值得一提的是,坐在拍卖会前排的持有1号盘(具有优先购买权)的嘉宾是来自该瓷器故乡的资深文物鉴定专家冯显明和耿宝昌。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他们带着3万美元赶赴阿姆斯特丹。然而,由于拍卖的热潮,与瓷器的拍卖价格相比,3万美元就像废纸一样,超过20万件中国珍贵文物流失到了别人手中……
这次拍卖震惊了全世界,更刺痛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心。加强水下文物安全保护,建立一支中国水下考古队成为当时的紧迫任务。在国家文物局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水下考古队于1987年底正式成立。
疑似莱茵堡号沉船
无独有偶,当时的中国打捞总公司与英国海洋勘探公司合作,打捞了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外国沉船。据荷兰图书馆记录,这艘船属于东印度公司,载有六箱白银和300多吨锡锭。中英联合打捞队总指挥决定用机械抓斗进行试掘,在泥浆中清理出200多件完好如新的瓷器。然而,打捞上来的文物显然并不属于正在搜寻的“莱茵堡号”,而是意外发现了“南海一号”。
(3)“南海一号”被发现。我国水下考古队成立不久,“南海一号”沉船悄然出现。这艘南宋古商船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沉没。长41.8米,宽11米。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沉船。远洋贸易商船。
南中国海的一艘沉船
当时技术条件不允许,只好中日两国合作发掘。历经20多年,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法,建造了一座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的巨大钢沉箱。这个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总重达530吨。沉箱需要运至打捞区,然后起重船“华天龙”将沉箱沉入海底。过程充满波折,但最终打捞完成,没有任何危险。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
考古发掘表明,沉没的船体较为完整,仅船头和船尾有轻微损坏。剩余长度为22.95米,宽度为9.85米。船内最深的舱室为2.7米。共有14个舱壁,分为15个舱室,是迄今为止所见舱室数量最多的。沉船保留了左右侧板、水线甲板、舱壁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顶桅托梁、甲板、船体板、底板和小隔板。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在海底八百多年的古船的船体保存得相当完好。整艘船并没有翻倒或者侧翻,而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材坚硬如新。正因为如此,水中发现的文物大多是未受损坏的完整器皿。目前,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从水中打捞出的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标本2575件,其中瓷器13000余件、金器151件、银器124件、青铜器170件。存有铜币约17000枚,大量动植物标本、船舶和木材等。此外,“南海一号”还发现了许多水果遗存,如李子核、槟榔核、橄榄核、枣子等。盛放食物的容器也多种多样,很有特色,有铜碗、锡杯、锡罐、茶杯等。
“南海一号”遗址打捞出的陶瓷
“南海一号”船内瓷器
“南海一号”泥中的陶瓷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南宋“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了距今800多年前的人体骨骼。经过从遗骸中提取胶原蛋白并进行DNA测序,确认他们不是黄种人,判断为外籍水手。根据DNA测序分析,南宋时期可能已经有外国水手了。此外,这一结果也反映了当时贸易的繁荣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4)“南海一号”反映了宋代海上国际贸易的繁荣。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下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海一号”,这艘沉没840多年前的船,恰巧承载着失去家园的宋高宗的叹息。部分出水铜币年代最晚为南宋初期,应为南宋初高宗时期的沉船残骸。
“南海一号”上的铜币显示为黄宋通宝、元佑通宝、治平元宝
南宋重视农商并重。由于中原失守、战事频繁、国库难以维持,宋高宗(1127年—1162年在位)对贸易表现出新的态度:“航运之利为最大,如果处理得当,收入可以以百万(铜币)来衡量。” ,乘人之危不是更好吗?他建造了船队,改善了港口,中国进入了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从史料来看,宋朝人民为开展海上贸易做出了很多努力。与汉唐明清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多次对外战争都以赔款告终。辽金的“年钱”和西夏的“赏赐”是宋朝最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弥补不足,宋朝一改历代“重农轻商”的政策,对商人经商采取鼓励政策。可以说,宋朝在吸引外商方面是非常有诚意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宋太宗“遣侍中八人,写金帛,分四类,各往海南诸侯国招香”。又买香、犀牙、珍珠、冰片,每类又分三类圣旨,所到之处颁布。我国以丝绸、黄金为诱饵,吸引外商。
在税收政策方面,为了加快远洋船舶的周转速度,增加航运收入,宋朝制定了“免税”制度,明确“船舶在五个月内归还,则赋税”。优先收集。”南宋中后期商业税与农业税之比甚至达到17:3。
海外人才引进和外国人才管理。宋朝不惜重赏一些促进双边贸易的商人,甚至根据他们的才能聘用他们。例如,阿拉伯商人辛亚超罗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积累了数百万两金钱。由于他在外商和民间有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又善于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纷,广州的贸易每年都顺利进行,给国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甚至还主动捐钱资助广州的贸易。广州城墙修复。于是,宋神宗封他为将军指导,并授予他统领全国各师长的权力。
穆斯林商人向两宋政府捐款的情况并不少见。据记载《泉州府志》,为了抵御金人的入侵,宋朝政府要求泉州建造大型战船。为了减轻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当地的外商集团默默地、大力地资助建造军舰。 (“当时建造了大量战船,百姓负责,他们不忍心,想把它们扔掉。诸侯居住的百姓都是正义的,在战争中帮助他们船只已经完工,但人们却不知道。”)
淳化四年(993年),穆斯林商人濮希米抵达广州,派人到开封上书朝廷。他在给太宗的信中表示,广州有船长写信邀请他去中国进行贸易,因此希望宋政府允许他进行商业活动。仅仅两年后,老商人的儿子帕托里也来到了宋朝,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宋会要》还记录了太宗与儿子的对话。太宗问其国家,对他说:与秦国毗邻,属秦国,山海之间有京城。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这个穆斯林家族来自于靠近东罗马帝国的地区。
《岭外代答》 :记载“诸国中最富有、最珍贵的国家,莫过于大食国,其次是强浦国,三佛齐国,然后是诸国”。请注意,这里的大石国并不是指单一国家。从《宋会要》的记录来看,宋朝政府对当时阿拉伯帝国的状况非常了解。 (“全国部署虽有不同名称,但均名为大食。”)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宋朝的这些外国人,广州地方政府甚至从这些居民中任命了酋长来管理社区事务,而这些居住在番坊的外国人,仍然受到宋朝司法系统的控制。如果外国人犯罪,也会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审判。 (“广州番坊,海外各国人民杂居,有诸侯长官,掌管沟番坊的公务。诸侯有罪,则到广州,送他到番坊调遣。”)扇长的重要职能是“专管扇房的官事”。 “必须邀请诸侯商人进贡。”这种考虑也显示了宋朝政府扩大商业利益、增加海外贸易的野心。
出台优惠进口补贴政策。为了更有效地扩大某些特殊商品的进口,宋朝政府降低了商业税赋,并授予了商业特权(例如天熙元年(1017年),朝廷向诸侯宾客下令“大食”)马斯利等官员向他们寻求“免征一半的营业税”)等手段,积极吸引更多的外商。不仅如此,宋朝官员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外国大商人集团的力量。为了拉拢他们,朝廷采用了授予官职等手段。一百年后,绍兴六年(1136年),《福建路航司》前文提到,大领主商人普罗辛特意为程信朗建造了一艘运载乳香的船。还赐予他官袍和权杖,至今仍用来比喻朝廷对远方人士的关怀。 “羽凡商人照常来卖乳香。”徽宗时期,似乎为了应对番商扩大贸易的需要,朝廷下令“番商欲往外郡,应赐船司券”。这表明朝廷有意进一步向海外扩张。贸易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这些繁客并没有因为北宋的灭亡而消失。相反,繁客的活动在南宋时期依然活跃,甚至逐渐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于宋代。政府的支持,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空前繁荣。广州、泉州、钦州、明州(今浙江宁波)、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充满了繁荣的交易和商业,刺激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家园,探索未知的海洋,造船业也随之兴起。工业也繁荣起来。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海船最先进的是福建,其次是广西、东溪,昌明州”。在福建漳州、泉州、福州、杏花郡等地,“沿海人民所造之船,皆是出于‘备财源,起贸易营利’”。为了修理这些船只,宋朝政府在金明池(今河南开封西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造船厂。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南海
据专家考证,“南海一号”上装载着金、银、铁、瓷等生活必需品。其中有类似于阿拉伯人用手吃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还发现了眼镜蛇骨头。专家推测他们曾住在船上。有阿拉伯和印度商人饲养眼镜蛇作为宠物。专家推测,“南海一号”是一艘开往西亚的大型商船。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
海外贸易中的广州曾一度是中国的代名词。 “花塔、灯塔是一座城市的象征,艺术家说,城市就像一艘大船,两座塔像桅杆,五层航站楼像云。”它将广州形象描述为一艘“大船”。北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就已经设立了市级航运部门,类似于今天的海关,还开辟了往返印度洋的航线,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到了南宋初期,“三方最盛,广州”;广州船务部的海运贸易收入仍“是其他船公司的两倍”。毕彦《中书备对》记录在明州(今宁波)和杭州购买了一批乳香,共计5,376公斤,而广州则一次性收到了348,673公斤,占总量的98%。简单来说,广州是当时的大型商品集散地,也是世界的“广交会”。由于其深远的声誉和繁荣,唐宋时期来华的印度商人甚至将广州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僧遗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支那国》中指出“中国是广州”;昝宁在《高僧传》中说:“印度老百姓称广府(广州)为‘中国’”。当时的“广交会”包括什么?根据记录《宋会要稿》,广州出口主要有金、银、铅、锡等五金原材料和瓷器、丝绸、布匹等工艺品,进口主要有奢侈消费品、香料、药品、假牙、犀牛角等和珊瑚。简而言之,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而且,从北宋到南宋,进口奢侈品的数量只增不减。官员和富人根本不把劳动人民的钱当成钱。南宋时期,每年花在奢侈品上的钱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1/20。
宋代石狮港的贪官发了大财,甚至直接参与海外走私贸易。他们的生财之道,大多与今天的贪官类似。第一个是“赠送样品”,通俗地说就是“收回扣”。外国货船一到,一定要给官员一些好东西。另一种是看货时收受“礼物”,这也是“受贿”。还有一种更直接无耻的,就是官方低价收购,甚至没收。一些官员不满足于“分红”这种不熟练的行为,利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设自己的公司,私下进行海外走私贸易。其中玩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南宋大将张俊了。《鹤林玉露》 据记载,张俊建造了一艘大船,买了一百多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还买了一些散落的丝缎和稀有古董,安排老兵们出海。一年后,船队回来,属下说他冒充“宋惠邑使”,以美女换名马,以丝锦奇物换珍珠犀牛香药。赚取几十倍的利润。
“南海一号”上大量宋代铜币意味着宋代货币的流失
要说宋朝没有钱,那是一个剥削国家所有财富的政权;要说有钱,它几乎一直在经历金融和经济危机,缺钱到难以维持运转。海外贸易的兴衰是南宋矛盾的缩影。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总结的那样:“南宋政府如此依赖人民,其人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不被困住,国家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不是灭亡的!”
中国瓷器畅销世界各地。 “有宋代瓷器群,全国罕见。……可惜了!彩云易散,名瓷易碎。外国人巧用翻译笔,瓷器被称为中国南宋是狼爪里的琉璃瓶……”—— 《遂宁赋》 魏明伦
水下考古揭示精美葫芦青花瓷
“南海一号”上的异域瓷盘
“南海一号”现已生产出2000余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宋代名窑的精美陶瓷。共有30多个品种,大部分可被指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楚水瓷具有明显的异国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单“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界权威专家耿宝昌对“南海一号”出品的瓷器惊叹不已:“我研究了一辈子瓷器,却从未见过这么多瓷器”。其中许多瓷器珍品即使我听到它们也令人惊叹。”从来没有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与明清时期绚丽的珐琅彩相比,宋瓷以宋代各地烧瓷名窑纷纷涌现,官窑更是首屈一指。宋代即位后,他在河南禹州深业镇建立了钧瓷官窑,专门生产花盆、陪嫁盒等宫廷贡瓷,在他的主持下,烧制出了钧瓷表面。纹路异常优美,千变万化,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与伦比”之说。
“南海一号”上的精美瓷器
宋朝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下令昌南进军宫廷瓷业。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个大字。因其精美,被誉为“景德镇”而誉满天下。随着宋朝南迁,许多北方名窑和能工巧匠纷纷涌入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动了景德镇制瓷技术的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以生产“影青瓷”、“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出口海外,成为当时风靡全球的著名品牌。据说,当荷兰和葡萄牙商人首次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器的售价几乎与黄金相当。据赵如是《诸蕃志》记载,宋代瓷器被运往世界5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坦桑尼亚等非洲各地。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宋代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外贸口岸附近出现了许多瓷窑。比如“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和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都是当时生产的。著名出口瓷器。考古学家在磁灶窑中发现了一些瓷雕。人物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通商港口“海潮汹涌,四海客商声”的情景。
“南海一号”青白釉瓷壶
宋代时期,广东瓷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名窑。有窑址80余处,年产瓷器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钰《萍洲可谈》记载了北宋末期广州商船大规模外销瓷器的情况:“船深、宽各数十尺,商贾共享贮藏”。人们被允许在上面存放几英尺的物品,晚上睡觉时,“陶器很多,尺寸匹配,而且没有任何间隙。”随着宋瓷的辉煌传遍海外,外国人纷纷涌向国外,使用宋瓷成为阶级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的生活习俗。东南亚在中国陶瓷传入之前就以植物叶子作为食器,宋瓷传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一把吃”的饮食习惯,改用精致实用的瓷器作为食器。如今,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中,仍藏有许多宋代德化县生产的大型“喇叭口”瓷碗。
中国海上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一。 “一艘船就像一艘广厦,涉水深入南海,绵延数百里,数千人的生命直接与舵相连。”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
专家告诉记者,“南海一号”之所以采取整体打捞方案,很大原因是“古沉船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考古资料”。由于此前出土的宋代沉船大多破损且不完整,“南海一号”出水后,相对完整的船体或许能帮助专家解开很多关于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谜团。宋。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船舶开始取代波斯、大石、印度、昆仑等外国船舶,逐渐掌控印度洋海上霸权,成为世界“海上车夫”。面对北方野蛮好战民族的入侵和围攻,宋朝发展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宋朝鼓励国内富人建造海船、采购货物到海外经商。宋高宗甚至亲自寻求商人帮助组建舰队。这支舰队足以挑战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洋长期占据的商业霸权。南宋时期,中国拥有印度洋上最好的船只,直接与阿拉伯人争夺海上贸易的控制权。
宋代远洋商船模型
宋代的远洋商船平均长30米,宽10米,可载货100余吨,水手60余人;最大的船可载货300多吨,载客500、600人。与前代相比,宋代船舶的设计更加大胆、规模宏大,船体更加雄伟,装饰更加华丽。宋氏的船船头小,船底窄,像利刃一样在海上乘风破浪。该船船体平坦宽阔,船体高大,吃水深。面对强风巨浪,仍能坚如磐石。宋朝还学习了阿拉伯人的龙骨铺设技术,设计了密封防水舱,并配备了小型救生艇,功能更加齐全。
“南海一号”舱壁
宋代指南针和灯塔导航应用。朱昱在《萍洲可谈》中对此有记载:“船主知地理,夜观星辰,白天观日,暗观指南针。”据考证,指南针在宋代就开始用于航海,特别是在广州地区的海船上。指南针最晚在11世纪末开始使用。当时广州港外海面上驰骋的千帆巨轮,都配备了指南针导航。宋人结合了唐人与阿拉伯人的星相学,共同用于航海。宋人还利用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绘制了初步的航海图。宋钦宗年间,许靖出使朝鲜,绘制了所经岛屿的地图。宋朝还沿海岸线每隔30海里建立了一座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引导宋朝官商宝船或海外贸易船只安全进港。
宋朝的海外使团规模十分惊人。有一艘政府专门建造的巨型海船“神舟”号,还有一艘雇佣的大型私人海船“客船”跟随其后,绵延数海里。宋神宗曾派官员征讨高丽,并命人在明州建造了两艘大船。两艘神船“高如山,浮于波,锦帆弓”。高丽人到了高丽后,还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船只。他们“望城而迎”……天朝名扬四海。
(五)“南海一号”打捞上来的文物“一船十墓”的说法在文物收藏界广为流传。中国科学院宋史专家陈志超告诉记者,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被称为“瓷器时代”。从出土文物来看,“南海一号”藏有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列、龙泉窑等名窑的精美瓷器,藏品多达8万件。瓷器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商品,因为瓷器被视为珍宝而出口国外,也是远洋商船理想的压舱物。从今天来看,沉船中的瓷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每一件都价值不菲。包括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陶瓷制品,器物种类有壶、瓶、罐、碗、盘、盘、钵、粉盒、炉等,“南海一号”生产的数千件完整瓷件包括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宋代名窑,以及符合海外客户审美的出口瓷器。许多带有浓郁“洋味”的瓷器,从尖边酒瓶到喇叭口大瓷碗,都带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 “目前大量出口的瓷器大多来自北方,而不是广东本土的瓷器。如果‘南海一号’确实产自广州,这就证实了广州是全国著名的海外订单交易中心。”早在宋代。”
“南海一号”宋代各窑瓷器
“南海一号”上还发现了最引人注目、最宏伟的文物:金银器。从水中出来的金子,如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没有生锈,仍然闪闪发光。它们的统一特点是厚。例如,鎏金带长1.7米;鎏金手镯比饭碗还大,比拇指还粗,重四两多,充满异域风情。可以推断,佩戴这些配饰的人身材又粗又高,并不是亚洲人。
“南海一号”镀金腰带
“南海一号”金色配饰
“南海一号”厚金手链
“南海一号”银锭
“南海一号”出土的一件精美文物在欧洲市场进行试拍,试拍价格近百万美元。因此,有人做出了这样的估计,“南海一号”上可能藏有近3000亿元的宝藏。
(六)“南海一号”推动水下考古。正是英国疯狂的职业盗宝贼迈克·哈切尔(Mike Hatcher)促成了中国国家水下考古中心的诞生。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于伟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86年,于伟超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伟超中国倡议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并保存在水晶宫,堪比英国为16世纪军舰玛丽露丝号建造水下考古博物馆:“两艘木船,一艘是商船另一艘是一艘战舰,一艘在东亚,一艘在西欧,从东到西闪闪发光,它们是水下考古中两颗极其璀璨的珍珠!
“南海一号”是全球首例沉船水下整体打捞案例
此后20年,这艘沉船的发掘、打捞和保护,从无到有,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时代。此次打捞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整打捞沉船,多项技术均为世界首创。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震惊世界,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纪元。然而,它也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打捞事故。打捞工程耗资1.5亿,加上修建博物馆的1.5亿,总共花费了3亿。再加上博物馆每年2000万的运营,“南海一号”确实烧了不少钱。 “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和打捞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还蕴藏着难以想象的信息和非凡的学术价值。这也意味着我国水资源考古的兴起。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现迁入“水晶宫”
水下沉船
另一艘沉船在水下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曾测算,南海应该有2000多艘古沉船。一旦一艘中国古船及其数万件出口瓷器遭遇海难,就会沉入南海。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海底瓷都”。 2003年,为配合“南海一号”打捞,“中国水下考古研究培训基地”落户阳江。 “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被视为中国水下考古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事件。
坚守南海,中国水下考古的目光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1998年,德国沃尔特法号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了阿拉伯沉船“黑石”号。船上载有我国唐代中晚期珍贵文物6万余件。 “因为它们是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我国无法参与它们的发掘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最终被新加坡人高价收购。”张伟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准备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与有关国家共同保护、研究和开发那些我国遗失海外的众多沉船。” (七)宋新社追评:“南海一号”这艘沉埋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船,将连同它承载的18万多件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宝物,被装进可容纳3600多吨重量的“钢制沉箱”中,打捞起后整体运进水晶宫。那这艘承载历史的商船中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它当初为何沉没?在那个年代它究竟驶向何处?是否是一艘走私船? 作为一个承载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符号,\"南海I号\"不仅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她依然完好的巨大船身上,镂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数以万计的器物,从海底带出南宋王朝黎民生活的背影、工商百业的繁盛、海洋文明的兴盛与没落。 \"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高达3亿元人民币。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南海I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工作伴随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广泛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绝佳案例。 “南海一号”的新闻报道 自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伊始,“南海Ⅰ号”沉船考古现场的发掘、保护工作始终保持对公众开放的作法是“南海Ⅰ号”考古工作的一个亮点,观众还可以近距离直接观看考古发掘的全部过程。发现于“南海Ⅰ号”上的大量珍贵文物不仅多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甚至参与航海的人员也来自不同地区。“南海Ⅰ号”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南海丝路研究的空白,使这一沉睡于海底近千年的文明桥梁得以复苏,重新活跃于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国际舞台上。“南海一号”的故事,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它的价值必然永载史册。历史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推行和平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本身就是这种对外开放的产物,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大约每30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于大海,全球海洋中的沉船高达数十万艘。这些沉船为大海留下了无数历史之谜、艺术珍品和金银珠宝,广袤的海洋堪称全球最大的历史文物宝库。中国水下的文物遗产很丰富,沉船远不止“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仍旧有很多古代沉船遗址值得去探索和发现。 宋新社,一个专门写宋代历史旧闻的报社。热爱宋史的90后公子权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以一隅房屋作报社(租的,可贵了),为您解读宋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历史人物的行为作出注脚,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是作者个人观点,谢谢大家的阅读。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原创首发# 欢迎转载!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