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反对形式主义严厉杜绝蜻蜓式调查虚假之风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号文印发以来,许多地方、各部门务实深化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求实效,以研究促解决问题。但在实践中,偶尔也有调查对研究安排非常“用心”,极其“注重”研究过程,把“沉浸”视为“深入”,将“过程”视为“解决”,很严重。偏离调查研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增加了基层负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有一排排的讨论,一排排的旅行,还有一桌吃饭。” “坐在车里走来走去,隔着玻璃看,沿着排练走,读剧本,拿材料又撤”……从群众编曲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草根的深仇大恨干部群众对“为研究而研究”现象的认识。这种肤浅、肤浅、肤浅的研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基层不堪重负。我们要坚决避免浮在上面,必须下来,坚持搞实实在在的研究。
真正的研究,就是把公众的视角放在前面,努力真诚地调查实际情况。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他们对陆陆续续上门求助,但实际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感到非常反感。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厘清形势,找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要防止“考察”代替“研究”,“研究”代替“使用”。还要防止“用”无“效”。开展调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各级领导在开展调研时,必须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群众的忧、忧、忧。
真正的研究是实事求是,克服耸人听闻的诱惑。开展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求客观、求实的真理。现在有些调查似乎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营造一种存在感,让别人知道我在无私地进行研究、工作。调查的最初目的已经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开展研究时,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能力,用“诚”换“真”。我们不仅要“走进”基层,听报告、看材料,更要“心系”基层,听真话、观实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真正的研究是多看、多采取、多思考。有些地方制定了一套模块化流程来接受上级的调查。怎么走路线、吃什么、喝什么、谁什么时候出来介绍什么情况,甚至在什么场合营造感人的氛围,都已经形成了“剧本”。一些研究者也默契地按照“剧本”走,颇为享受。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不能肤浅。我们既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先进先进地方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经常到工作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你必须去对的地方;耳朵好听的要听,耳朵不舒服的要听,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真实情况,收到实效。尤其要明确反对你好、我、大家的和谐氛围。脸红、出汗也是调查问题的意义。
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赢得民心、汇聚民智、凝聚力量的大事。中央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解决集中调查研究、只调查不研究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全力求深、求真、求细、求准、求实,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的真正作用。 (记者:刘洋)
新华社评论·审查形式主义“新形象工程”背后仍是政绩冲动
以服务民生为名,以“炫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以“短期快速”代替“长期务实”的现象,一些地方时不时地浮出水面,利用巧妙的借口浪费人力和金钱。
究其根源,这就是“新形象工程”的工作,尽管换了“新马甲”,但仍然是“老问题”。这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这些“新形象工程”增加了基层负担,造成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大力整治。
什么是“新形象工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号文件列出了八类情况,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打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搞所谓“民生工程”。 “市民之家”、“文体展览馆”等大肆修建。二是以“城市发展”为幌子,盲目跟风,推出一些看似“高端”的文旅、论坛、数字项目,借新还旧,搞“政绩工程”;三是只注重“表面文章”,在党建、“城市创建”等领域设立展厅、画标语、制作牌匾,建设只注重面子、不顾外表的“面子工程”。
“新形象工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也为当地发展埋下了“地雷”。脱离当地实际,甚至挪用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很容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引发地方债务风险。此外,一些项目“翻新”后,还给个别领导干部享受奢侈的空间,隐藏着权力寻租和腐败隐性的风险。
归根结底,“新形象工程”背后的问题是政绩观念。 “它表现在基层,根源在高层。”
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念长期存在偏差。他们把个人晋升放在第一位,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漠不关心。他们总是想着做出大动作、发表大文章、启动大项目。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赢得上级的重视。无视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对从违反群众纪律到违反政治纪律从事浪费人力、财力的“形象工程”、“绩效工程”的行为进行调整,并按严重或者加重处罚处理。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新修订的规定为指引,切实端正政绩观,不求一时名利,不贪一时成功,培育“成功不一定是我的,成功的心态”。一定是我的”。上级部门要树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加强对务实负责的干部的正向激励,用制度手段铲除急功近利心态的生存土壤。
金杯银杯不如人的声誉。如果“政绩”是用努力和舆论来衡量的,人民就会看到,就会称赞。 (记者:刘怀皮、翟卓)
新华社评论·反对形式主义少打牌,多实干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看到,一些基层单位和社区张贴了大量的标牌,有的甚至掀起了“标牌大战”。各个“家园”、“基地”、“服务站”、“推广中心”争先恐后地在墙上贴上标语。公众纷纷围观。基层干部眼花缭乱,叫苦不迭。
“我想把所有的标牌都挂起来,但我不能把它们挂在墙上。” “谁来检查就挂牌子。” “挂了、捡了、挂了,基层干部真忙。”……这些笑话反映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乱挂标牌”的态度。 ” 厌恶的现象。
不真诚的标志反映了工作责任落实形式化的问题。群众热切期盼:少“卡”,多干活!
“上市”为何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用挂牌压制责任,用挂牌促落实。上级要求基层列出名字。说到底,他们还是想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们认为,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列出来,自己的责任就会被压制,面对考核评价就会有一个交代。一些地方部门要求基层一开工就挂牌子、成立专班,认为挂牌子就把任务下放到基层,工作就会落到实处。
退市、减负并不是简单的“脱掉”。上级部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以是否上榜、以单位数量来评判基层工作质量。不得将职责下放到基层。相反,他们必须与基层干部一起为人民服务。谋利是政治的常态。
退市、减负不能只顾眼前。尽管一些地方多次警告不要出现“乱挂牌”现象,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对此,我们不仅要狠抓“乱上市”整治,剔除重复、过时的品牌;还要从源头加强审计管控,用制度刚性确保退市减负的长效。
退市减负要从政治、纪律上严把关。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加了对“工作层面超重、留下过多痕迹、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惩戒规定。反对形式主义上升到党的纪律要求。谁触碰了红线,谁就会受到惩罚。惩罚。
工作已经完成,而不是“绞死”。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中央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组织负担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着力清理基层组织“乱列”问题。力度和决心是前所未有的。各级组织要把基层干部从疲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记者:王明宇)
新华社评论·审查形式主义|先治理污染
安徽滁河水污染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个别部门负责人的“雷雨”暴露了当前干部作风的一些问题。防治污染、保护绿水青山,必须从整顿少数干部作风入手。
近日,中央第二批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关注长江流域七省市水环境问题,陆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所有相关地方都需要立即做出改变。地处长江流域的滁州市环保部门干部更应该反省自己,给自己压力,“乘人之危,长自己的智慧”。
然而,面对中央高度重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对社会关切,尽管明知楚河是长江支流,已经发生污染,一些部门负责人还表示“不知道”、“立即退休”、“水质检测没必要”。
一个干部“不在乎”是个别情况的问题,有些干部“不在乎”则是作风问题。不负责任言论的背后,是对眼皮底下发生的问题的不理解和处理不力。也是没有关心中央多次发出、高度重视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看似立场不妥,实则作风轻浮,遇事不作为,遇问则盲目。
环境是民生,关系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的期盼,关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污染防治是一场硬仗,思想麻木、行动懒惰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障碍。环境保护必须时刻加强。越是关键的岗位,就越不能马虎。
治理污染,首先要纠正风气。 5月29日,对事件负有责任的相关公职人员被撤职,公安机关对涉案人员采取了强制措施。这给广大干部确立了明确的方向:正气就是针对性治疗、艰苦奋斗。
目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希望更多党员干部认真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上好这堂“公开课”,以此为鉴,举一反三,以扎实的作风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汲取教训。美丽中国新图景。 (记者:陈尚英、陈诺)
新华社时评·反对形式主义| 新华社谨防“借调”和“编辑”
借调范围广、借调时间长、借调频率高、借调人数多……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普遍化借调干部的倾向,出现了借调干部的现象。甚至出现“借调”人员工作、“参谋”观看的现象。过多借调不仅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培养,而且容易滋生治理上的懒惰和忽视,必须努力纠正。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县级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专项工作机制会议还提出,“完善规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县以下单位借调人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单位对于上级随意借调人员的行为颇有微词。一些单位借调人员数量接近甚至超过本单位人员。对于同一性质的部门,只要上级要人,下级一般都会答应。即使性质不同,一些话语权较强的部门也可以轻松实施跨领域、跨部门借调。
过度借调已经偏离了借调的初衷。对于借调单位来说,借调干部往往是骨干力量。人员撤走后,一些重要岗位经营运作出现困难。对于借调单位来说,借调人员承担的工作逐渐演变为正常工作,助长了偷懒现象。对于借调人员来说,归属感和获得感降低,评价和晋升的机会减少,工作积极性受挫。
遏制借调过多的不正之风,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借调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干部交流和培养,但往往存在“以后补”、“等人走了”等随意性。借调的条件、程序、期限、借调比例上限等需要从系统上进一步明确,防止借调。扩展和随机化。
遏制过度借调的不良趋势,需要进一步考察借调单位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是否合理,人员与岗位是否匹配。现实中,一些单位在人员、岗位、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有的部门、办公室“官”多,“兵”全是借调。这就需要考虑大量借调人员单位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进一步提高机构设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遏制借调过多的不正之风,必须深度挖掘本单位干部的潜力。一位被借调到上级部门的同志反映,在被借调的单位,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专项工作,甚至活动、会议的准备、材料的撰写,都可能是原因。借调。借调人员是工作执行的主力军。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定向指导。要大力铲除现有干部中的“懒点”,对“平躺”、“侧卧”的干部要树立明确的政绩考核导向。
规范借调工作是减轻基层负担的正确途径。针对借调过多问题,各级机关要深刻反省,举一反三,努力建设一支管理规范、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干部队伍。 (记者蒋成)
新华社评论·反对形式主义“笑而不为”,否则
5月31日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五周年。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让信息多走走、群众少跑腿,大大提高办事便利性。尽管越来越多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网上快速办理,但仍有人为了自身利益向职能部门寻求帮助,遇到态度积极“只笑不做”的工作人员以及解决问题的消极行动。 “上跑步机。”
目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重申和完善了“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问题,按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可以解决但不能及时解决,导致不作为、效率低下,造成处罚内容包括“消极回应群众诉求、推卸责任”、“不作为、乱作为、迟缓、虚伪等损害利益的行为”人民的”。
开门“微笑”、做事“拖沓”、问题“推”、开会“忙”,成为少数干部的“工作体会”。这种“只笑不做”的新形式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懒惰和不作为。这样的“表演”让群众感到厌倦和寒心。
育儿、养老、办证、房产……这些事关乎民生。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职能部门近年来“难进、难看、难听”的现象少了,“打太极”、“拖拉”的鬼魂也少了。 ”和“踢球”仍然时不时出现。特别是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少数干部微笑接待群众,做出承诺,但行动却一拖再拖。
在“微笑不作为”的“面纱”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猖獗。他们常常“把规则、规定、服务承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大声喊出来”,却没有体现在行动上。群众观念一旦偏离,工作能力就很难提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就成了一句空话。
面对群众迫切的困难和忧虑,我们不仅要脸上挂着笑容,还要努力办实事。改革过程中,越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就越是磨练干部综合素质、提高攻坚克难能力的“磨刀石”。广大党员干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工作中善于接烫手山芋,敢于咬最硬的骨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
你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人民的拥护。人们脸上出现的笑容是对工作表现最好的奖励。 (记者: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