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潘新兴对农业“八字体质”和植物肥料“三要素”一无所知。他是一位拥有计算机博士学位的“85后”海归。这位海归医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民”。这是怎样的“逆流”追梦?潘新兴讲述了他与粮食的故事。
一个简单的理由来实现父亲的乡村梦想。现年38岁的潘新兴在爱尔兰学习、工作11年,期间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并在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 2020年3月春耕时,潘新兴的父亲驾驶农机往农田运肥料,却遭遇道路塌方,不幸身亡。当时,潘新兴的父亲创办了长富水稻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丘陵地区规模化经营、种植、养殖、仓储、营销全产业链的“长富模式”。这是湖北省浠水县首个水稻种植模式。基准。父亲的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辛苦经营多年的水稻专业合作社。他一方面回到家乡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另一方面继续在欧洲著名大学担任研究员。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摆在了潘新兴面前。 “父亲留下的合作社遍布全县6个镇、45个村,关系到2000多名农民的生计。我觉得继承父亲的遗产是我对父亲尽孝的最后机会。”潘新兴说,在平时人们看来,一个农村孩子好不容易挣脱了土地,去国外名牌大学读书,然后回到农村“玩在家里”,这似乎并不值得。泥”。当时,面对家人的强烈反对和外地老板的劝留,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立志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潘新兴
一个温暖的理由,收获了村民的真情。潘新兴回乡创业第一件事不是卖米,而是种地。潘新兴说:“既然选择了回到农村,就得从务农做起。如果你不熟悉土地、粮食、农民,你怎么能在农村谋生呢。”潘新兴从办事的琐事做起,努力让合作社跑了5000多亩地,开始走遍附近村镇,流转农田、荒地。有时,他还召集七八户村民讨论土地流转问题。面对这个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村民们充满了不信任。一位村民立即问道:“这不是因为我拿地是为了拿政府补贴吗?”起初,潘新兴以为他是有诚意的,开出了足够的价格。土地流转并不困难。问出这个问题后,他的心顿时凉了。谈判进展并不顺利。有时我们花了一整夜,只签了一两户人家的土地,其中有一些是普通人无法耕种的“废弃地”。这几年,饱受诟病的潘新兴渐渐明白,与农民打交道,必须要有“知识”,要“与大地接触”,要“用同一个鼻孔呼吸”。 “ 跟他们。有一次,土地和配套池塘被转让。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潘新兴连夜拿出了新的土地规划方案。他花了三个通宵挨家挨户走访两个湾组的近百位村民,邀请他们来合作社考察参观。渐渐地,村民和村干部都熟悉了这个年轻人,喜欢上了他。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习水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稳、创优、扩、变”的路径逐渐清晰,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逐步显现,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改变农业旧传统的真正原因。 “湖北省平原、湖泊地区只占20%,80%是丘陵、丘陵、山地。丘陵地区适合种粮的田地如果通过科学手段种得好、种得足,足够了,它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潘新兴回到家乡后,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丘陵农田种植的特点和难点。他认为,丘陵农田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是。关键在于适应性推进机械化作业和精准有效的农田管理。基于此,决定重点发展小微农机和智慧农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户几亩薄田,种田读书,传宗接代”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现代农业必须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于是,潘新兴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先后购买了多台旋耕机、插秧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探索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当很多粮农还在沿用传统的插秧方式进行水稻插秧时,潘新兴已经开始关注秧苗工厂、机插、机抛等高效种植方式。 2022年,他顶住成本压力,建成了占地5亩的多功能育苗工厂。他引进全自动化播种流水线,采用先进的育苗模式,进行统一播种、发芽、育苗、机插、机抛。特别是在面积较小或形状非常不规则的田地中,通过单台背负式水稻抛秧机的应用,成功实现了丘陵农田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育苗机插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机插成本第一年300元,第二年下降到260元,今年控制在200元以内。相应地,耕地产量仍在增加。在潘新兴看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解决的是优质产品输出的问题,而对于合作社来说,如何找到高效的发展模式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过去,合作社雇人耕种,往往导致耕作效率低、成本高。为此,潘新兴开始探索基于合伙人机制、集中管理、分布式开发的“新长富模式”。他开始向华中农业大学请教专家,向种粮大户学习,向农业专家请教;他开始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取样化验土壤,试验土壤配方,制定肥料配比,减少农药用量。安装杀虫灯、使用引诱剂、提前预防病虫害,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好水稻……潘新兴利用计算机数字信息化,建立智慧农田管理系统,创建标准化模块对于丘陵农田的水稻种植,采用“公司+专业学会+中心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用数字信息化代替人脑进行管理,效率和产量都能得到大幅提升。”潘新兴说以早稻为例,今年合作社的早稻产量基本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而往年平均亩产在700公斤左右,同时他还建立了稻药。建立了菌类轮作基地,与中药材、羊肚菌等轮作水稻,不仅每亩增收5000-2万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稻米品质。借助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潘新兴还对大米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升级,提高了出米率;使用智能自动化机械提高年糕产能;建设湖北大米网上运营中心,通过各地电子商务将大米及米制品销往全国。
打造百年新型农业企业的执着理由。在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潘新兴不忘初心,坚守农业情怀,多措并举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合作社提供化肥、育苗、机械耕作、灭蝇、机械收获、收购、烘干、冷藏仓储、物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辐射带动村民增加收入;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农民耕作技能;开放式农业合作体系和优质稻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立,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农业发展。目前合作社拥有职工58人,2017户,各类机械设备216台,种植服务面积3万余亩,水稻加工厂50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200吨,日烘干能力200吨。冷冻冷藏服务能力达到1500立方米。配备长富农牧直播间、物流快递中心。辐射全县6个镇、45个村,带动农民7000余户,各类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60多个。有家庭农场10余个,年销售额超1.1亿元。 “回到家乡为山地农业发展做贡献,完全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现在,有很多理由选择留下来,但我已经找不到离开的理由了。” ”潘新兴感叹,农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青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锋力量。 “你这么年轻,做出的选择就和同龄人如此不同,为什么呢?”采访结束时,记者疑惑地问道。潘新兴提笔写道:“我要创建百年新型农业企业。”
(熊家明陈思燕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