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的华语顶流,为什么被嫌弃了? 内地顶流

新闻资讯2024-08-13 08:20小乐

二十年来的华语顶流,为什么被嫌弃了? 内地顶流

(图/《审死官》)

与繁重的生活相比,争论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巧妙地避免不利情况,巧妙地支持一个说法,让公众陷入泥沼,不知落脚之处。面对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怎么做比尖锐的句子更有用。

作者|编辑|苏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争论似乎不再那么流行了。

在各类辩论赛的评论区,风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人质疑辩论话题的合理性:“我不知道这个辩论话题的意义是什么?”有人干脆质疑争论的意义:“花时间争论很长时间是浪费时间。”有些人甚至将这种批评延伸到辩手身上。“痴迷于辩论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杠杆者。”

辩论从来不缺观众。问题是,当台上辩论正酣时,众人突然惊醒,问道:“等等,是这个原因吗?”

(图/《算死草》)

例如,“独立女性应该接受彩礼吗?”是两个热门话题。乍一看,它们值得争论好几轮。然而,“独立女性是否应该接受彩礼”是否与“独立女性”挂钩还需要打上问号,而争论的问题却将她们束缚在了一起。当他们聚在一起时,辩手别无选择,只能想出一个理由,即使这个理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合理的。

或者,争论的话题仅限于讨论“豆腐应该甜还是咸”,例如“传统偶像还是虚拟偶像更能满足人的需求”、“爱深与爱浅哪个更悲伤”或“深爱”与“深爱”,表达了差异,但意义几乎为零。反对咸豆腐花和反对甜豆腐花,看似都有道理,但听起来都不像人性。

也有网友强烈批评最离谱的辩论话题之一——:“我们应该支持地心说还是日心说?”为一件不相干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而进行激烈的争吵似乎已经成为许多观众当前对辩论的定义。

有人建议这样会更好

现场搭起了脚手架。

(图/知乎截图)

01

说到底,这只是争论的问题。

还是一场辩论?

很多时候,辩论者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会在词义上做文章。

拿一个值得讨论的辩论话题——来说:“《原神》的出现是国产游戏的黎明时刻吗?”双方辩手咬住“黎明时刻”二字,继续争论《原神》可以是“高光时刻”“荣耀时刻”,但不能是“黎明时刻”,甚至争论“黎明”是否暗示了之前的事件。中国游戏正在衰落。

一场关于《原神》的辩论以“什么是黎明”结束,双方都对选词感到兴奋。

裁判提出了辩论的亮点。

(图/bilibili@华语辩论世界杯)

更何况,辩手们暴露了自己对ACG的不了解,仓促下架。他们没有用《塞尔达传说》 《巫师》等经典游戏作为辅助讨论,也回避了家用机、街机、横版的讨论。我回顾了游戏的“黎明时刻”,却用“30,000次Steam下载”作为结论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子。

对于辩论者、法官和观众来说,外行讨论专家是最具破坏性的辩论方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遇到次元墙的时候,争论很容易就会泄露出去。

2016年,曾有一场题为“宝可梦世界是否应该禁止人类狩猎宝可梦?”的争论。主要论点是“吃大量的鲤鱼会激怒暴鲤龙”。然而,鲤鱼在图鉴中根本就不能食用,而“同种族意识”这句话也被弹幕硬生生地回怼为“雀族的掠夺关系”。

弹幕再也坐不住了。

(图/bilibili@妖猫不会转发)

经过长达50分钟的辩论,我只能看到胜负的决心。它几乎没有给《神奇宝贝》粉丝带来他们应得的颅内高潮。

就算是超级高手,为了争论而争论,动不动就刻意压倒对方,也不是什么好看的样子。比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奥巴马和对手罗姆尼就公共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时,双方都如此激烈地喊道:“等等,我还没说完!”以至于我为此专门统计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中心:共有122次相互干扰。尽管这场争论几乎全部集中在“女性就业”、“石油”、“税收”等社会热点话题上,但输赢并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在每次辩论中,它更像是一种技术活动,并不完全取决于谁参与其中。合理的。

是否存在循环论证、是否存在偷偷摸摸的概念替换、是否存在正解……利用辩论俚语来破坏对方,或者巧妙地利用诡辩,步步攻防,赢得一场辩论。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兵法的问题,还是一场情感的游戏。

有时候,辩手努力变得博学多才,但最终却只是成为辩论的冠军。

02那些曾经流行的

辩论时间

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辩论,往往都是非常真实、真诚的。

辩论话题往往围绕广泛的社会问题,并蕴含着哲学思考和激烈辩论的空间,例如“楚国为何不能攻打宋国?” “杀邻人,怎能推论劫邻国呢?” “那买棺材的人呢?”反而把珍珠还给了?”“一杯水怎能省俸禄?”以及孟子与梁惠王论国策时的著名悬而未决的问题:“何敢用五十步逃之计,嘲笑逃跑的人?百步人?”就现实问题进行辩论,即使周围没有第三个观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孔子》)

回想几年前,辩论曾经是华语世界的一项顶级活动。 1993年,国际大学生辩论赛应运而生。蒋昌建的发言“野心就等于暴力”,胡建标的提问“性侵和金钱有什么关系”,卢一鸣的证据“对方辩手太漂亮了,客观不客观”,林正江的闭幕辩论“如何徒手画一个科学的正方形”在央视全程直播,收视率翻了三倍。

《温饱有必要吗?》中的蒋昌建

讨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论现场。

那是一个年轻人追求“文化”的时代,这些优秀辩手长期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首届辩论赛播出后,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社会问题辩论后,不少大学生将经典辩论录成磁带,作为提高口才的素材。

辩论的魅力被凝聚成金句,广为流传。 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辩论中,“对方辩手循环论证”、“是没听到还是没听懂?”变得像素描中的线条一样受欢迎。 2014年,又掀起《奇葩说》旋风,让这场辩论有了线上的感觉。

在这个综艺节目中,争论根本就不严重。每次提出辩论话题,乍一看可能有些夸张,但其实如果辩论起来,就能辩出直接触动人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丑闻主角活该被万人殴打”。是不是辱骂了?” “女性专用停车位是否存在歧视? ”“你是不是想欺骗我说“谁能做艰苦的工作”? “有后东(马东)和没有后东(马东),我该选择谁进入核电站呢?” “剩下的男女应该是‘差不多安顿下来’了吧?” “‘永远保持联系’是一种暴政吗? ”。

进行了很多讨论。

(图/《奇葩说》)

或许是为了适应综艺氛围,辩手们不再使用辩论术语,直接走上了用俗语办大事的道路。

“谈钱不优雅,能答应也不优雅”“需要才华才浪费,普通人才配活得好”“没有前任你可以活,但智商要保住” ” “把鸡毛绑在蝙蝠上,你忘了自己是谁“鸟”,说实话,每句话都是交流工具。

于是,争论以“粗话不粗理”的方式再次流行起来。《奇葩说》 前三季播放量超过17亿次。

然而,综艺辩论达到热度顶峰后,也悄然迎来了新局面——

(图/《搜索》)

社交媒体时代,成千上万的辩手潜伏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沉默的人数减少了,而他们的表达欲望却空前爆发。评论区人人都是辩手,辩论和争吵的界限逐渐模糊。

当意见丰富而真诚匮乏时,辩论的受欢迎程度就开始下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贴上“诡辩”的标签。

03 洞察力,始终如一

胜于雄辩

2023年,获得戛纳评审团奖的影片《坠落的审判》中,辩论场面占大多数。

对于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偏见和逆转是如何开始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辩方认为“这是步步逼迫”,检方则认为“我只是要证据”,关于引诱、诱惑、厌女症、嫉妒、欺骗、抄袭等。关键点的质疑,让片外的观众开始产生道德倾斜。

(图/《坠落的审判》)

不可否认,法庭辩论非常重要,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种因辩论而发酵的傲慢。每听到一句话,他都会忍不住做出私下的判断。妻子问道:“如果我去看精神科医生,他可能会站在这里指责塞缪尔他有多悲惨,但这些事情是真的吗?”

辩论当然有其原则。 “当辩论开始时,权威就消失了。”不仅是法庭上落败案件的对峙,还有围绕税收制度、捐精伦理、诉讼融资、禁烟令等社会问题的广泛争论,观点无数,争论是必经过程。

(图/《纽伦堡的审判》)

如今,借助互联网,辩论的领域已经扩大。每个热搜问题都可以在键盘上提问。讨论话题强度加大,意见交流密度加大,敌对情绪频频爆发。但是一场键盘大战之后,那些不好的东西依然堆在那里,没有改变。

与繁重的生活相比,争论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巧妙地避免不利情况,巧妙地支持一个说法,让公众陷入泥沼,不知落脚之处。面对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怎么办,有时比尖锐的句子更有用。

讽刺的是,“辩论”本身的价值在作为辩论话题时往往得不到肯定。 1997年,国辩辩论题目为“辩论越多,真相越清晰吗?”,对方辩手获胜; 2023年新国辩,“当今时代还需辩论吗?”这一话题,胜利再次判给了对手。在竞争的土壤中,它通过竞争否定自己。

冯骥才曾指出“分明胜于雄辩”。这也是对方辩手在结案陈词中使用的一个例子。

2023年新国辩现场,

反对派正在为当今时代而战

不争论就争论。

(图/bilibili@中文字幕老友大赛)

善于辩论的人都知道,当辩论题目合理时,谁都不一定会赢,双方都有争论的余地。而且,在短暂、快节奏、高强度的辩论环节中,难免有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下结论。牺牲哲学,只考虑快速征服。

人们逐渐意识到,贴吧、论坛里的争吵和大量潦草的争论并没有太大区别。归根结底,观众应该用增量信息和事实陈述来反驳,而不是巧妙的谎言。

回顾过去,在辩论之前阅读大量内容是有意义的。辩手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有意义的。然而,狂热地依靠巧舌如簧的论据来压倒别人,在这个网络时代,已经是过剩的了。

(图/《十二怒汉》)

参考:

《你曾经的少年热血,是否燃烧至今?》,一个文学生活,2016-5-22

《最强辩手》,专题文章痴迷者的矿车,2015-11-26

《姜思达:生活方向越清晰,就越会有偏见》,南方周末,2017-8-25

《国家级辩论赛蹭二次元热度,水平还不如贴吧撕逼?》, 季BB, 2022-1-6

《以“原神算不算国产游戏黎明时刻”的辩论,竟是评委赢麻了》, 季BB, 2021-8-15

《辩手席瑞:“我们的任务是与有害的观点搏斗”》,南方周末,2021-3-2

《辩论文化史:究竟什么是辩论?》,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12-2

· 结尾·

作者丨酷酷

编辑丨苏伟

校对丨邹伟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