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被称为大学的“精神和教育纲领”。据媒体统计,我国909所大学的校训中仅使用了605个汉字,其中“学”、“德”字出现频率最高。均约为400 次。重复出现的单词的组合也非常相似。例如,208所大学使用“博学”,136所大学使用“厚德”,112所大学使用“笃行”。
校训如此冒犯,引得不少网友愤怒、吐槽。千家学校审美千篇一律,即便是最具创新精神的院校也模糊不清,缺乏醒目的校训,着实令人失望。
不过,为什么会闹翻,也不必太大惊小怪。既然是大学,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学德率最高。有多令人惊讶?你可以“学”,为什么我就不能“学”呢?你可以“贤”,我当然也可以“贤”。博学、厚德、勤奋、求实、创新,不是任何一所大学的专利。好话就这么多。具有共同使命的大学所使用的校训必然有一些重叠,这是正常的。让我给你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许多综合性大学都涵盖类似的学科,例如中文、新闻学和法律。北大、清华开设了这些专业,并不意味着其他大学就不能开设这些专业。
校训如此不一致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特定的历史背景。许多高校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据统计,已有60多所大学将这句话作为校训。这些话很有时代感。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你就能回忆起那个特殊的时代。其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许多大学深刻感受到求实创新的重要性。
再比如,我国大部分大学都是公立的,大家都在体制内工作维持生计,缺乏个性也很正常。但西方的大学很多都是私立学校,办学相对自由。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校训,他们都有最终决定权。因此,他们的校训更加灵活、个性化。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永远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是“让光明照耀这里”,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来自你的智慧之光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如今,我们的一些民办高校越来越个性化。北京吉利大学的校训是“走进校园就是为了更好的走进社会”,沉阳城市大学的校训是“我能行,我能”……看起来也很有个性。因为是私人经营,所以受到的约束较小,有更广阔的发挥舞台。一些看上去很不一样的校训也有机会出现。
另一方面,那些著名的公立大学并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基础。相反,他们缺乏“我能行,我能行”的自信和霸道态度。一些比较个性化的校训可能很难得到认可,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选择高水平的校训。
校训如何才能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如果你敢于冒险尝试,把希望寄托在大学和大学上,那就太天真了。如果大学真正放开,如果让其有更多的办学自由,如果彻底杜绝过度行政化的现象,如果大力推行民主治校、教授治校,大学的校训还会不变吗?
当然,校训的意义无需过分夸大。校训和校风不是一回事,也和学校实力不是一回事。北大还没有明确的校训,但不是还很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