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哥大硕士相当于国内什么—哥大硕士含金量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包括利息在内,他的学业贷款余额将近30万美元。但他在好莱坞做助理和兼职的年收入只有3万到5万美元。
从赚不回学费的哥大硕士,到最近\”全职儿女\””、海归废物“等网络热词兴起,学历贬值也再次成为留学圈热议的话题。
但在\”有学历未必成功,没有学历,一定死路一条\”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究竟该如何破局?
学历的贬值波及的不只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家长,早在中考分流时就已经暗流涌动。
高校在不断扩招,大量的专科升为本科,这都是实打实的历史进程。与之同时却是会有50%的孩子不上大学,要去接受职业教育。在传统的“人人都要上大学”的观念下,这种巨变真的让家长很难接受。
广东目前的普职比是5:5,这便意味着很多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都必须让孩子不成为被分流掉的50%。我也了解过很多家长的想法,很多是不希望孩子在初中毕业的十五六岁,就进入到“在社会竞争当中被甩下来的”院校当中去。除了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外,更现实的是:一旦被分流,能逆境重生的机会就变得很渺茫。
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双减,只是减掉了课外培训机构,减不掉中考和高考。更为无奈的是,唯学历论的弊病,让不少985毕业的学生自嘲废材,二本生更是难过企业的简历关,无形的内卷就如轻轻扇动了翅膀的蝴蝶,波及十多年后的未来。
“海废”是留学生的一种自黑和自嘲,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种落差。
一个中产家庭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前期的投入与孩子回国就业后的收入完全不成正比。更重要的是只要你的雅思托福成绩不差,很多英美澳加学校的申请是非常容易通过的。出国留学比在国内跟同级生去高考内卷压力要小得多,故此很多海归回国就业时,也会面临企业刻板印象中的“水学历”问题。
我联系过一个我做过升学指导的女孩,作为海归留学生一员,目前在深圳某互联网大厂工作,根据她自身的反馈,认为行业和学历的关联度已经越来越低,尤其作为文科生,她本科和硕士所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在工作之后,很大程度都没有派上用场。
所以,在大部分企业不再迷信海外学历后,留学生在同等岗位上与国内毕业生竞争,比拼的还是工作、项目和管理的经验。当你洋洋自得的觉得自己可以凭借学历往前几个身位时,扭头看周围发现和你竞争的还是四年前接触的那一批人,心理落差不能说没有。
ChatGPT的走红,让不少人大呼危机将至。而且AI对人力的替代,也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那种机械手臂之类的“低端岗位”,你会发现AI不是在跟人下棋,就是在写诗、唱歌、画画,和我们希望的那种能照顾孩子,收拾屋子,做饭洗碗的工作大相径庭。
既然,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满地都是年轻大学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万千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俗气点说,能不能赚到钱,和学历本身没太大关系,只和一件事挂钩——稀缺。
当然稀缺并不是指单纯的少,三个犄角的牛在中国很少,但并不值钱。可这头牛如果在印度,那可能就是神牛。同样是牛,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天差地别的待遇,因为中国不信这东西,最终归宿就是送上饭桌,但印度却因信仰的原因会倾力供奉它。
所以,单纯的“少”没用,得社会“缺”才行。这时候你就得掂量一下,干你那个活的人多不多,如果很多,大概率富不了,如果人少,社会还需要,那自然是愿意为你支付高薪水。
就拿文章开头的哥大电影硕士,在好莱坞繁荣的工业中,各类名校的硕士博士常有,但昆汀、诺兰、盖里奇这样的优秀的从业者不常有。
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谣言——中国制造不出圆珠笔芯。结果瑞士一家企业倒闭,顺带去WTO把中国给告了。只因我们一炉圆珠笔芯,就够全球用好几年,直接把其他企业给送走了。
学历其实就和工业品差不多,只要有原材料,一时稀缺是可能的,但绝对不会一直稀缺下去。我国已经从1949年的5.4亿人口到2021年14亿人口,可以说是人才遍地开花。
此外,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你一踏入职场,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结果一扩招,分配没有了,所有人都得从打工人重新出发。
这并非知识不值钱了,而是大学生不稀缺了,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识的共享,即便不去上大学,你也能通过网络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读大学”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去功利性”。
毕竟念个大学既要花钱,又要花时间,最后读的还是个类似“母猪的产后护理”或是“小龙虾专业”,大学里教你的知识,可能比你直接去上班实践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最终的闭环还是要回到中考分流的问题上来。
当AI都要去搞艺术了,体力劳动在未来必然是越来越稀缺,越来越贵的。这一点我很多年前就深切体会到了,小孩刚出生四处请月嫂时,阿姨的工资占了我工资的一大半,这还是我到处折腾请人才抢到的金牌月嫂,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毕业是达不到这个收入的吧。
这些工作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都需要人工来做。比如今年我去医院看病时,偶然还发现了陪诊服务这个职业,主要就是帮要上医院的老人、孕妇等在医院跑腿,基于我们的社会结构发展,空巢老人将来会更多,这样陪伴型的服务行业必然也是一片蓝海。
分享这个倒不是劝大家去做体力劳动。卢梭《爱弥儿》里最简单朴素的教育观是“顺其自然”。
说这么多只是想与大家共勉,绝大多数人这辈子就是个气氛组,跟着几个带领世界的顶级人物往前跑就好了。
如果想在这条跑道上跑得舒服一些,先看清赛道上哪里比较空,哪里比较挤,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使我们更能适应生存。
哥大统计学硕士中国学生为何占八成?告诉你不知道的信息
齐鲁财富网 | 2015-05-28 15:23:06
近期网上有个帖子《哥大统计学硕士名单中国学生占八成》非常火爆,引起无数嘲讽。Warald感觉很多人是作为外行看热闹,根本不明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中国学生多的背后原因。我不晓得哥大或者哥大统计系的学生是否会回应。我在此发表评论,讲述我的观点。欢迎各位读者和新闻媒体转载。
如果只说感慨感想,那太主观了,Warald一贯作风当然是结合数据来讲道理。
一、不光哥大,所有美国大学的统计系都是被中国学生占据的。
很多尚未踏出国门的同学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其实Warald早就在博客里说过好多次:统计专业,中国人占据统治地位。
“统治地位”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周围被中国人包围。美国统计系里,中国学生比例都会达到至少50-60%;参加JSM(统计领域规模最大的年会),乌压压的全是中国教授、中国学生;等你工作以后,无论去什么行业什么公司,做统计分析的同事们也基本都是中国人,大家甚至可以用中文开会。
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学生比例这个话题上。Warald从统计系最牛的学校看起,用数字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第一名是斯坦福大学,硕士生名单是多个年级的总和,名单里有116人。疑似中国人68,还有比如几个姓Leung(梁)估计是香港、台湾等地的同胞,我就没算进来。这样看来,斯坦福统计系超过50%的学生是中国人,算上港台同胞,达到了60%。
关于哥大硕士相当于国内什么—哥大硕士含金量,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户评论
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感觉确实很难直接说“相当于”。你看,哥大名校啊,在国际上肯定地位很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理解想要知道,拿个哥大的硕士学位回国内能得到多大的认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还是看具体的专业啦,不同专业的含金量可能不一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般来说,像商科、金融、工程这些热门领域,哥大硕士在国内还是很吃香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但也不能说别的专业就一定不行啊,毕竟哥大的资源跟其他高校都不一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哥大注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所以拿个硕士论文肯定很牛逼。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啊,论文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也是加分项,特别是学术界的认可度更高。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去国外读研,应该是看到了海外学历的价值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过,我觉得除了学历本身,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技能和经验积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啊,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断学习进步,才能真正把学历变成实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现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了,对海外学历的认可也在提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然要看个人的情况啊,如果想回国创业或者找工作,还需要考虑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所以还是比较难说哥大硕士在中国市场“等值”哪个国内大学的学位,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学校都有它的特色,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选择学校不能光看含金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后还是觉得,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书,都要努力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费这么贵,当然要认真对待啊,好好发挥哥大的优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很好奇除了专业领域以外,哥大还有哪些隐藏优势?比如校友网络什么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