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一本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一本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业镜象”这个栏目聚焦图书出版业动态,整合和梳理我们近期关注的欧美图书市场的资讯。或许这份另类的书业记录能够积微成著,见证图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坚守与蜕变。我们也期待欧美图书行业的这面“镜子”,可以为从业者和书迷在思考和决策时提供些许参照和启发。
你将在本期内容中读到:一家出版商决定挑战行业传统,拒绝为新书添加“名家推荐”;英国公共图书馆正遭遇“关闭潮”;行业调查揭露英国图书编辑的薪资现状;又有一批图书因“性别意识形态”争议等原因受到特朗普政府的审查……
“让作品自己说话”:
书商不再为新书增添“名人推荐”
一本新出版图书的封底大多会印有数量不等的名家推荐作为背书,这已成为出版业不成文的规则。知名图书出版公司西蒙与舒斯特(Simon & Schuster)试图打破这一传统,宣布将不再“为新书添加任何宣传文案简介”。
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封底印上“名家推荐”不仅浪费了作者与评书人的时间,还助长了重“人脉”轻“才华”的生态。许多畅销获奖的经典作品首印时均未使用推荐文案,说明这一做法并非出版业的必然选择。历史上,名家推荐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莫尔曾请求当时知名的知识分子为《乌托邦》作推荐,但直到18、19世纪后这一做法才得到普及。相比电影、音乐等其他行业,图书行业对宣传文案的过度执着已经对图书行业的整体目标产生了极大损害。
该出版公司称,取消这一强制性要求,有望为新作家免除尴尬的求推荐过程,也能减轻成功作家因频繁应邀而产生的负担。当然,若推荐者出于真实感动自愿撰写推荐,公司仍将乐于刊登。这一举措在出版界引发热议,或预示着图书宣传方式将迎来一场深层次的革新。
电影《书店》(2017)剧照。
图书编辑能挣多少钱?
《书商》杂志最新调查显示,图书行业薪资普遍偏低,且多数从业者认为收入与工作不匹配。这次调查历时三周,共获746人匿名回复,受访者平均年薪为36086英镑,略低于英国全职工资中位数37430英镑。受访者多为24-35岁(49%)和35-44岁(27%),80%以上为女性,近60%拥有本科学历。
调查显示,图书行业从业者的薪资差距显著,20%的年薪在3万-3.5万英镑,最低薪资低于1.8万,最高超12万。59%的受访者认为薪资不公平,90%称行业薪资低于其他领域,50%表示难以舒适生活。在调查回复中,不少受访者抱怨伦敦生活成本高、性别薪资差距及无偿加班,许多人称由于热爱选择了这份工作,但这种“热爱”因为过低的薪资正逐渐消磨殆尽。
“你认为自己的薪资与工作相匹配吗?”图表来自《书商》杂志的调查报告。
英国图书馆面临“关闭潮”
因财政预算削减,英国苏格兰在过去十年间关闭了53家公共图书馆,这一现象引发关注。据《书商》报道,苏格兰图书馆及信息协会首席执行官艾莉森·诺兰2月10日发表公开信,呼吁决策者重新考虑削减图书馆服务的短视做法。她指出,图书馆不仅是建筑,更是社区生活的核心,提供教育、社交和数字资源,每投入1英镑可获6.95英镑经济回报,敦促政府优先投资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区服务。
公开信中还提到,关闭和消减图书馆,往往会对农村社区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通过剥夺获得教育、数字资源及安全社交空间的关键途径,加剧了原有的不平等。对于这些社区而言,图书馆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此前,英国图书馆协会也警告英格兰和威尔士面临类似风险。业界呼吁保护这一受欢迎的公共服务,避免长期损失。
哪些书在英国最受欢迎?
据英国《卫报》报道,儿童漫画和图画小说在英国销售额达2000万英镑,创历史新高。出版商和分析师认为,漫画尤其是超级英雄类书籍正掀起销售热潮,成为吸引年轻读者的入口。分析人士指出,过去十年,图画小说在成人和儿童市场均显著增长,超级英雄漫画因电影带动尤为畅销。杰夫·金尼的《小威的日记》和杰米·斯玛特的《兔女郎大战猴子》等平装书深受欢迎。尽管英国国家读写素养基金会显示儿童总体阅读兴趣下降,漫画仍逆势增长。
电影《书店》(2017)剧照。
此外,浪漫奇幻小说在英国的销量激增。据《书商》杂志发布的2024年回顾,受社交媒体BookTok影响,浪漫奇幻小说(Romantasy)销量激增41.3%,达5.527亿英镑。美国作家丽贝卡·亚罗斯的《第四翼》销量达245217册,位列畅销榜第七,讲述龙骑士学院的奇幻冒险,在BookTok引发热议。该品类还带动言情和小说分别增长9.8%和18.1%。另外,诗歌类图书也吸引了不少注意力;相较而言,非虚构类图书销售额整体下滑,创英国图书市场六年来新低。
这些书遭特朗普政府审查
据《卫报》报道,美国国防部近期全面审查了国防部下属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其中奥斯卡影后朱丽安·摩尔的童书《可爱的小雀斑》因“性别意识形态”争议被列入审查名单。这本2007年出版的半自传绘本讲述了女孩因雀斑受嘲笑后接纳自我的故事。
美国国防部称,对图书馆藏书的审查是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检查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美国国防部管理的学校符合特朗普政府最近颁布的“结束基础教育学校中的激进主义灌输”“保护女性免受性别意识形态极端主义侵害”等行政命令。据美国笔会消息,此次遭到审查的书籍还包括《成为妮可》《金斯伯格的故事》等图书。
《成为妮可》《金斯伯格的故事》等书原版书封。
出版业的“非洲声音”
长久以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非洲作家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即在纽约、伦敦或巴黎等地签下出版合约。尽管这些年来非洲作家已经赢得或入围了包括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大量奖项,但这些成功大多是在非洲大陆之外被塑造的。
据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过去的2024年中,非洲图书出版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期。新一代的非洲作家与读者群正在颠覆传统出版业,通过组建当地出版生态系统以发出真正的“非洲声音”。这些出版商正在进行图书版权交易,并在从翻译到封面设计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他们还用新技术和社交媒体,举办公共活动,推广土著语言,并通过精明的自助出版方法改变消费者行为。报道称,非洲图书出版业的转型将改变讲述非洲故事的基调,并有助于颠覆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
整合/李永博
编辑/李永博
校对/王心
一本词典,一段时光
“妈妈,这几个本子要扔吗?”女儿问。
“你翻翻,用了就扔掉,没用就留着。”我一边把书架上的书往整理箱里搬,一边头也不回地回复她。
“用过的。不过——”女儿的声音突然停了。片刻后,她清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你不一定舍得扔哦——要不你瞅一眼?”
很快,我手心里出现了一摞厚本。确乎是用旧的本——都是四开教科书般厚薄大小,最上面的一本封皮弄掉了,只剩下发黄发黑的白色硬纸皮,且遍布着不规则的各色笔道子,有的页脚已翘起了毛边……
怎么越看越眼熟?难道是——我猛地抬起头看向女儿,她也正笑吟吟地看着我,两人异口同声地喊出:“背词典!”
这3个字冲出喉咙的瞬间,一段记忆也冲破了闸门,如潮水般奔涌而至……
2019年,6年前。
那年我36岁,评职称带来的喜悦早已褪去,彼时的我,正陷于不知“路在何方”的人生茫然期。
那年她10岁,刚上四年级。面对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彼时的她,时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在这之前,我曾陪她共读过很多书。从稚嫩的“人之初”到清脆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从小鸡卡梅拉到后来的爱丽丝、小豆豆、林英子……太阳依旧西落,然而饭桌上、书桌前,那些只有我们一家人的时空里,我与她的争执越来越多。当我又一次用故事里的人物来激励她时,她激动地反驳道:“我不是他们!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我作为教师的职业困惑,更是我身为母亲要突破的人生迷局。
9月底的一次培训成了契机。听完孙万里教授溯字源教语文的精彩课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女儿一起背词典!字词是语文的基础,背词典对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肯定大有裨益,四年级的女儿也必定能打下扎实的学习根基。
这本《现代汉语词典》共1760页,如果每天背3页,除去周末和假期,大约需要2年半。于是,我兴高采烈地与女儿分享了一个“3计划”:启动口令3个字——“背词典”,内容每天3页,期限为3年。
“3计划”第一天,便遇上了难题。
我们商定的方法是先写笔记后听写,但女儿写笔记竟耗时半个多小时,差不多把所有词语都抄了一遍。我忍不住笑了,拿出来自己的笔记让她进行比较:你为什么要用红笔写“阿嚏”的“嚏”字?你怎么少写了“阿公”“阿婆”?
我耐心地解释,并告诉她,笔记不是都要记下来的,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有选择地记,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才是最好的笔记。那天,我们约定彼此的笔记不得超过半页。
也是在第一天的学习里,我们发现,原来词典并不是冰凉凉的工具,里面呈现的世界是无比广博的:有化学里的“阿伏伽德罗常量”,有医学里的“阿尔茨海默病”,有鲁迅笔下的“阿Q”,有生活里的“阿猫阿狗”……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背词典”的旅程。每晚8点半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在8点半之前结束家务或作业,一起坐到书桌前,拿出笔记本,翻开词典——
这本厚厚的词典,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词典上不只有字,也有很多插画。例如“车”字的词条,词典把“上古的车”和“车轮(旧式的)”直接简笔画了上去,引得女儿也经常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
原来多音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多是为了区分词性和词义。如“将”,读jiāng时,动词可作“带”“领”之义,副词可作“将要”之义;读jiàng时,作“将官”“将领”之义;读qiāng时,又作“愿”“请”之义。
原来形容人孤独,可以有很多词语:孤苦伶仃、孑然一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原来很多我们常用的方言,古人也用过:她常听我说的“芫荽”“调羹”,念出来比“香菜”“小勺”更觉亲切……
背完词典的那天,我们并没有大事已毕的激动。用得很破的一摞笔记本,被我们放进了书架的最上层。我们长舒了一口气。
——你叹什么气?
——你叹什么气?
——唉,前面背过的怎么已经忘了一多半呢?
——好巧,我也是!
说完,我们一起哈哈笑起来。
我们好像都成熟了许多。她已成长为七年级的初中生,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而我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了市级教研员的遴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所以,要扔吗?”女儿又在旁边催促。
“都行吧。不对,你的怎么少了一本?”我问她。
“你的也少了一本!”她叫道。
“唉——”
“你又叹什么气?”
“好像我背过的——全忘光了!”
“不止吧,你好像把我们‘背词典’这件事都忘光了!”女儿顿了一下,“巧的是,我也是——”
看着眼前这个笑靥如花的少女,这么一个高我半头、已上高一的少女,我突然眼里酸酸的。扭头看去,大红的词典似乎正应和着窗外红灯笼舞动的节拍,轻轻吟唱着: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惧将来。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教育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4日 第04版
作者:王俊苏
一本词典,一段时光
“妈妈,这几个本子要扔吗?”女儿问。
“你翻翻,用了就扔掉,没用就留着。”我一边把书架上的书往整理箱里搬,一边头也不回地回复她。
“用过的。不过——”女儿的声音突然停了。片刻后,她清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你不一定舍得扔哦——要不你瞅一眼?”
很快,我手心里出现了一摞厚本。确乎是用旧的本——都是四开教科书般厚薄大小,最上面的一本封皮弄掉了,只剩下发黄发黑的白色硬纸皮,且遍布着不规则的各色笔道子,有的页脚已翘起了毛边……
怎么越看越眼熟?难道是——我猛地抬起头看向女儿,她也正笑吟吟地看着我,两人异口同声地喊出:“背词典!”
这3个字冲出喉咙的瞬间,一段记忆也冲破了闸门,如潮水般奔涌而至……
2019年,6年前。
那年我36岁,评职称带来的喜悦早已褪去,彼时的我,正陷于不知“路在何方”的人生茫然期。
那年她10岁,刚上四年级。面对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彼时的她,时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在这之前,我曾陪她共读过很多书。从稚嫩的“人之初”到清脆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从小鸡卡梅拉到后来的爱丽丝、小豆豆、林英子……太阳依旧西落,然而饭桌上、书桌前,那些只有我们一家人的时空里,我与她的争执越来越多。当我又一次用故事里的人物来激励她时,她激动地反驳道:“我不是他们!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我作为教师的职业困惑,更是我身为母亲要突破的人生迷局。
9月底的一次培训成了契机。听完孙万里教授溯字源教语文的精彩课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女儿一起背词典!字词是语文的基础,背词典对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肯定大有裨益,四年级的女儿也必定能打下扎实的学习根基。
这本《现代汉语词典》共1760页,如果每天背3页,除去周末和假期,大约需要2年半。于是,我兴高采烈地与女儿分享了一个“3计划”:启动口令3个字——“背词典”,内容每天3页,期限为3年。
“3计划”第一天,便遇上了难题。
我们商定的方法是先写笔记后听写,但女儿写笔记竟耗时半个多小时,差不多把所有词语都抄了一遍。我忍不住笑了,拿出来自己的笔记让她进行比较:你为什么要用红笔写“阿嚏”的“嚏”字?你怎么少写了“阿公”“阿婆”?
我耐心地解释,并告诉她,笔记不是都要记下来的,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有选择地记,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才是最好的笔记。那天,我们约定彼此的笔记不得超过半页。
也是在第一天的学习里,我们发现,原来词典并不是冰凉凉的工具,里面呈现的世界是无比广博的:有化学里的“阿伏伽德罗常量”,有医学里的“阿尔茨海默病”,有鲁迅笔下的“阿Q”,有生活里的“阿猫阿狗”……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背词典”的旅程。每晚8点半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在8点半之前结束家务或作业,一起坐到书桌前,拿出笔记本,翻开词典——
这本厚厚的词典,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词典上不只有字,也有很多插画。例如“车”字的词条,词典把“上古的车”和“车轮(旧式的)”直接简笔画了上去,引得女儿也经常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
原来多音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多是为了区分词性和词义。如“将”,读jiāng时,动词可作“带”“领”之义,副词可作“将要”之义;读jiàng时,作“将官”“将领”之义;读qiāng时,又作“愿”“请”之义。
原来形容人孤独,可以有很多词语:孤苦伶仃、孑然一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原来很多我们常用的方言,古人也用过:她常听我说的“芫荽”“调羹”,念出来比“香菜”“小勺”更觉亲切……
背完词典的那天,我们并没有大事已毕的激动。用得很破的一摞笔记本,被我们放进了书架的最上层。我们长舒了一口气。
——你叹什么气?
——你叹什么气?
——唉,前面背过的怎么已经忘了一多半呢?
——好巧,我也是!
说完,我们一起哈哈笑起来。
我们好像都成熟了许多。她已成长为七年级的初中生,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而我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了市级教研员的遴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所以,要扔吗?”女儿又在旁边催促。
“都行吧。不对,你的怎么少了一本?”我问她。
“你的也少了一本!”她叫道。
“唉——”
“你又叹什么气?”
“好像我背过的——全忘光了!”
“不止吧,你好像把我们‘背词典’这件事都忘光了!”女儿顿了一下,“巧的是,我也是——”
看着眼前这个笑靥如花的少女,这么一个高我半头、已上高一的少女,我突然眼里酸酸的。扭头看去,大红的词典似乎正应和着窗外红灯笼舞动的节拍,轻轻吟唱着: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惧将来。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教育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4日 第04版
作者:王俊苏
一本词典,一段时光
“妈妈,这几个本子要扔吗?”女儿问。
“你翻翻,用了就扔掉,没用就留着。”我一边把书架上的书往整理箱里搬,一边头也不回地回复她。
“用过的。不过——”女儿的声音突然停了。片刻后,她清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你不一定舍得扔哦——要不你瞅一眼?”
很快,我手心里出现了一摞厚本。确乎是用旧的本——都是四开教科书般厚薄大小,最上面的一本封皮弄掉了,只剩下发黄发黑的白色硬纸皮,且遍布着不规则的各色笔道子,有的页脚已翘起了毛边……
怎么越看越眼熟?难道是——我猛地抬起头看向女儿,她也正笑吟吟地看着我,两人异口同声地喊出:“背词典!”
这3个字冲出喉咙的瞬间,一段记忆也冲破了闸门,如潮水般奔涌而至……
2019年,6年前。
那年我36岁,评职称带来的喜悦早已褪去,彼时的我,正陷于不知“路在何方”的人生茫然期。
那年她10岁,刚上四年级。面对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彼时的她,时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在这之前,我曾陪她共读过很多书。从稚嫩的“人之初”到清脆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从小鸡卡梅拉到后来的爱丽丝、小豆豆、林英子……太阳依旧西落,然而饭桌上、书桌前,那些只有我们一家人的时空里,我与她的争执越来越多。当我又一次用故事里的人物来激励她时,她激动地反驳道:“我不是他们!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我作为教师的职业困惑,更是我身为母亲要突破的人生迷局。
9月底的一次培训成了契机。听完孙万里教授溯字源教语文的精彩课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女儿一起背词典!字词是语文的基础,背词典对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肯定大有裨益,四年级的女儿也必定能打下扎实的学习根基。
这本《现代汉语词典》共1760页,如果每天背3页,除去周末和假期,大约需要2年半。于是,我兴高采烈地与女儿分享了一个“3计划”:启动口令3个字——“背词典”,内容每天3页,期限为3年。
“3计划”第一天,便遇上了难题。
我们商定的方法是先写笔记后听写,但女儿写笔记竟耗时半个多小时,差不多把所有词语都抄了一遍。我忍不住笑了,拿出来自己的笔记让她进行比较:你为什么要用红笔写“阿嚏”的“嚏”字?你怎么少写了“阿公”“阿婆”?
我耐心地解释,并告诉她,笔记不是都要记下来的,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有选择地记,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才是最好的笔记。那天,我们约定彼此的笔记不得超过半页。
也是在第一天的学习里,我们发现,原来词典并不是冰凉凉的工具,里面呈现的世界是无比广博的:有化学里的“阿伏伽德罗常量”,有医学里的“阿尔茨海默病”,有鲁迅笔下的“阿Q”,有生活里的“阿猫阿狗”……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背词典”的旅程。每晚8点半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在8点半之前结束家务或作业,一起坐到书桌前,拿出笔记本,翻开词典——
这本厚厚的词典,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词典上不只有字,也有很多插画。例如“车”字的词条,词典把“上古的车”和“车轮(旧式的)”直接简笔画了上去,引得女儿也经常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
原来多音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多是为了区分词性和词义。如“将”,读jiāng时,动词可作“带”“领”之义,副词可作“将要”之义;读jiàng时,作“将官”“将领”之义;读qiāng时,又作“愿”“请”之义。
原来形容人孤独,可以有很多词语:孤苦伶仃、孑然一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原来很多我们常用的方言,古人也用过:她常听我说的“芫荽”“调羹”,念出来比“香菜”“小勺”更觉亲切……
背完词典的那天,我们并没有大事已毕的激动。用得很破的一摞笔记本,被我们放进了书架的最上层。我们长舒了一口气。
——你叹什么气?
——你叹什么气?
——唉,前面背过的怎么已经忘了一多半呢?
——好巧,我也是!
说完,我们一起哈哈笑起来。
我们好像都成熟了许多。她已成长为七年级的初中生,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而我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了市级教研员的遴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所以,要扔吗?”女儿又在旁边催促。
“都行吧。不对,你的怎么少了一本?”我问她。
“你的也少了一本!”她叫道。
“唉——”
“你又叹什么气?”
“好像我背过的——全忘光了!”
“不止吧,你好像把我们‘背词典’这件事都忘光了!”女儿顿了一下,“巧的是,我也是——”
看着眼前这个笑靥如花的少女,这么一个高我半头、已上高一的少女,我突然眼里酸酸的。扭头看去,大红的词典似乎正应和着窗外红灯笼舞动的节拍,轻轻吟唱着: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惧将来。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教育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4日 第04版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用户评论
好奇这本书讲什么内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一本”感觉简练而神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这是一本记录生活琐事的日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会不会是一部很短的哲学书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叫本书“一本”?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面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人能分享一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印象里好像没有看过叫"一本"的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很吸引人的标题,直接抓住重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本书一定很有内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知道“一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会不会是新出的一本书籍?期待更多信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知道这本书的类型是什么,太好奇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爱看有创意的书名,这一个真是特别。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真的让人很好奇,忍不住想去看一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一本”藏着作者的特殊故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简约风格的标题,一目了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没有这本书的朋友可以推荐一下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感觉有点像谜语,让人想解开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阅读“一本”,或许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字很独特,说不定我会喜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