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撂荒地整治实施方案

新闻资讯2024-06-08 06:51小乐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撂荒地整治实施方案

新华社西宁2月24日电书名:废弃土地变大牧场—— 高原村庄的美丽蜕变

新华社记者罗晓飞周生生耿辉煌

袁家庄村4300多亩废弃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原来,山上长的杂草全是1米高,地里没有粮食。”看着眼前平坦、高标准的农田,60岁的村民郝大成深深感受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袁家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红水镇。由于该村地势较高,引水困难,贫瘠的农田收入微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只能守着家门前的几亩水田。山上的农田基本变成了荒地。

2016年,一座生态循环牧场————东木湾现代生态牧场,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里建成。

通过流转附近袁家庄村、石岭子村、大寨子村等3个村的废弃土地7432亩,牧场种植了金皇后、龙洞苜蓿等优质苜蓿4700余亩。如今,牧场转荒地7432亩已全部复垦。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支持下,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700亩。昔日废弃的土地又恢复了生机。

借助这些高标准农田,东木湾牧场打造了优质牧草种植、高端牛肉生产、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牧业模式。

该牧场直接惠及当地387户农民。此外,牧场直接向当地村民招工,解决了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 “他们不像年轻人可以去城市打工,但他们有丰富的养殖、种植经验,非常适合到牧场工作。”青海冬木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龙说。

2017年开始,村民郝大成来到牧场打工。由于工作踏实、负责,他甚至被聘为农场主任。郝大成告诉记者,他已将家里28亩土地全部转让,转让的土地每年可提供3000元的固定收入。现在,我和我的妻子都来牧场工作。 “一年下来,我们在家就可以收入7万到8万元,这比我们在城里打工挣的还要多!”

走进牧场,四间宽敞的肉牛养殖车间整齐排列,一群群肥硕的肉牛正在悠闲地吃食。过道上的电子显示屏准确地显示了牛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膳食菜单”。

陈永龙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肉牛养殖水平,公司引进了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饲料专家,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不同品种的牛配制最适合的配方。从而提高牛肉品质。

从原来的废弃土地到现在的大片牧场,袁家村走出了一条美丽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牧场还入选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再过两个月,山上的田野就会开满苜蓿花,那是我们村最美的时光。”郝大成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