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学建模竞赛95%队伍来自中国,几分兴趣几分功利?,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

新闻资讯2024-06-09 19:14小乐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95%队伍来自中国,几分兴趣几分功利?,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

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以下简称“美国赛”)的成绩已经公布一个多月了,但围绕这场比赛的争议却难以平息。当记者聚焦这场由数学及其应用联盟(COMAP)组织的比赛时发现,今年参赛的25000多支队伍中,95%以上来自中国。有人认为,这场“国际比赛”基本上只有中国学生参加,由中国老师批改,因此“很弱”。中国学生参加这项比赛已经是第31个年头了,这项比赛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 (中国青年报5月27日电)

据介绍,1997年,共有409支队伍参加“美国赛”,其中美国队271支,中国大陆队107支,中国香港队2支; 20年后的2017年,美国参赛队伍数量有所增加。小于两倍;中国参赛队伍数量增加了100多倍,总数已超过1万支。中国学生热衷参加“美国竞赛”的主要原因,除了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感兴趣、“喜欢”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校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将学生参加“美国竞赛”获奖视为学校的重要成果,对获奖学生提供奖金,对研究生学习给予加分;一些地方政府有相应的落户积分奖励政策。总而言之,“美赛热”是功利主义驱动的,而围绕“美赛”的许多乱象也是功利主义造成的。 “美国竞赛”的组织者很高兴看到中国大学生踊跃参加美国竞赛,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在教育系统中推广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我国,并不是所有大学生参加“选美比赛”都是出于兴趣。最初几年,参加“美国赛”没有政策激励,学生大多是出于兴趣。但近年来,“美国竞赛”被不少大学视为“与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一样”。于是,国际竞争逐渐发生变异。具体表现是,不少高校将参加美国竞赛获奖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成果来宣传,甚至利用竞赛将参赛论文评定为“成功参赛者”(Successful Participants)、“B类论文” (荣誉奖)和“A类论文”(优异奖),对应“国际三等奖”(或“成功参与奖”)“国际二等奖”(或“荣誉奖”)“国际一等奖”。事实上,50%的论文将被评定为“合格论文”。一些参赛学生在答题时无视竞赛规则,寻求老师的指导或进行网上交流,结果被老师拒绝。被大赛主办方认定为不诚实、作弊,被取消参赛资格,严重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形象。

“美国大赛”的功利主义与其他比赛的功利主义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将奖项与特定利益(加分、继续教育、荣誉评估)挂钩,从而导致竞争热潮和欺诈行为。这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奥赛”如出一辙。在美国,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然而在我国,由于奥数奖励加分和推荐,出现了“全民数学奥数”。近年来,为了控制奥数热,我国先后取消了奥数加分和推荐政策。应继续鼓励学生纯粹出于兴趣参加“美国竞赛”。需要解决的是“选美”的功利主义。为此,首先要调整高校的评价。我们不能把所谓的国内外比赛获奖作为教学质量的指标。将大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排名的基本做法。引导高校“抓竞赛”“提”教学质量。这不仅会导致竞赛功利化,背离了提高本科教学整体质量的初衷。学校将用比赛表现来“掩盖所有的丑陋”。

其次,要取消竞赛取胜与保读保就业的挂钩。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谁还愿意参加比赛呢?这完全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竞争观。从兴趣角度来看,即使没有奖励政策,学生仍然会参加竞赛来发展兴趣、促进学习。这正是《美赛》所希望的样子。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这与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将一切教育绩效与功利性晋升和就业挂钩有关,而不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只追求功利的结果,忽视人才的成长过程。关注成长过程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社会必须摆脱功利的教育观,回归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兴趣、有个性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