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助力考古新突破(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

新闻资讯2024-08-07 09:28小乐

新科技助力考古新突破(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

记者黄培照、谢亚红、沉军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卢克索门图神庙遗址。本报记者黄培照摄

中国考古队队员文震在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卢克索门图神庙所在地工作。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供图(新华社发)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的融合不断深化,技术正在成为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埃及、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三维建模、人工智能、地质雷达等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助力考古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和突破。

埃及——

三维建模技术还原门图寺

近日,中埃联合考古队结束了本季卢克索门图神庙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果。

门图神庙是卢克索最著名的卡纳克神庙的一部分。 2018年中埃卢克索门图寺联合考古项目启动以来,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为联合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此次,中方团队对蒙图寺所在区域进行了地形测绘、三维建模、遗址测绘、遗迹测绘、碑文拼接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根据埃及相关法律法规,我们使用全站仪完成了遗址地形图的测绘,使遗址区域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处遗迹都能准确落在地形图上,这将为下一步研究建筑群之间的关系、空间布局和施工顺序提供数据支持。”中埃卢克索门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组长贾晓兵告诉记者,在精确测绘的基础上,团队还利用近距离摄影测量系统对遗址中的建筑遗迹进行了勘察。全方位拍摄了该区域,完成了门图寺的三维建模,让这座古建筑在虚拟空间中得到了还原。

遗址区还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和浮雕图案的石块。如果采用传统的拼接修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耗时较长。通过近距离摄影测量系统对这些石头进行三维建模后,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拼接和修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寺庙建筑的三维模型和石头的三维模型,我们可以模拟石头恢复到原来的建筑位置,这为寺庙建筑的修复和重建研究提供了便利。”贾小兵说道。

埃及拥有许多古代古迹,许多考古研究机构在这里工作。随着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埃及考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意大利——

人工智能技术破译文物密码

不久前,“维苏威火山挑战”的组织者宣布,一组学生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译了近2000年前被烧毁的卷轴上的文字,发现了一部以前不为人知的哲学著作。

公元79年,古罗马城镇赫库兰尼姆的一组古卷在维苏威火山的喷发中被掩埋。这些卷轴在18 世纪被重新发现,但大多数由于高度碳化而无法阅读。 2015年,美国肯塔基大学希尔斯教授的科研团队利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无需展开卷轴即可读取卷轴内容。但由于用于书写卷轴的碳基墨水与卷轴纸的密度相同,因此在成像中无法区分。

2023年,希尔斯等学者将与一些企业联合发起“维苏威挑战”,动员更多人参与破译卷轴文字。成功者将获得高额奖金。全球人工智能和计算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纷纷利用新技术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维苏威挑战”联合创始人、美国硅谷企业家弗里德曼表示,挑战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讶。今年挑战的目标是破译四卷中90%的文字。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帮助发现更多文化宝藏。意大利理工学院正在与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展文化景观扫描仪项目,该项目希望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地球深处的考古遗址。据项目协调员、意大利理工学院文化遗产技术中心主任阿里安娜·特拉维拉介绍,该项目可以通过红外扫描图像、水文信息等发现地下文物和古迹的格局,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该设备研制成功后,可用于大型建设项目开工前的保护性勘探,还可以识别古迹的非法挖掘行为,为执法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意大利全国有古建筑、博物馆、考古公园等受保护遗址近5000处。仅国家博物馆就藏有约500万件文物。

特拉维拉表示,考古学是最早拥抱新技术的人文学科之一。国际数字考古学会议自1973年开始定期举办,一直致力于促进考古学与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而且这种融合越来越深入人心。变得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如今几乎所有大学考古学课程都教授相关科学和数字技术,它已成为考古学家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耳其——

文物勘察地质雷达技术

在土耳其阿德亚曼省的内姆鲁特山上,坐落着神秘的卡拉库什墓。近日,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安卡拉大学地质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合作,利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全面勘察,进一步勘探和保护这座千年古墓。

据专家考证,卡拉库什古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科马基尼国王米特里达梯二世为其母亲伊西亚斯建造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科马基尼王室女性成员的墓地。目前地面上残存的四根石柱,顶部雕刻着精美的鹰、牛、狮子、人物等石雕。柱子上刻有铭文,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这座古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此前相关考古研究进展较为有限。

安卡拉大学地质科学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塞莱马·卡德奥卢表示,研究小组在这次勘察中使用了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发射和回收无线电波来绘制地下结构的二维和三维图像,以探索地下结构的情况。明代古墓葬的具体位置和总体结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就利用钻机等设备圈定了古墓的大致位置,但始终无法确定具体坐标。现在借助高精度成像技术,古墓的精确位置和结构将被揭示。

此外,检测封存土堆内部地质情况,特别是检查土体裂隙、评估遗址结构稳定性,也是勘察队的重要任务。 2023年土耳其东南部发生大地震,卡拉库什古墓部分地上石柱倒塌破碎。文化和旅游部门迫切希望了解地下遗址的安全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表示,地质雷达的成像原理是基于无线电波,无需挖掘即可测量目标。而且无线电波对古墓本身的破坏较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勘察作业对遗址造成的破坏。这是他们选择这项技术的主要原因。

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数据显示,境内有古迹近2700处。为了更好地发现和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局”,负责全面管理。近年来,该系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中东技术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应用地质雷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卫星遥感、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文物的发掘和修复,协助考古研究。文物保护领域取得新发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