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云南省昭通市地处原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由于脱贫人数众多,被誉为全国脱贫第一城。面对脱贫人数较多、返贫风险较高的现状,如何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信心,实现收入持续增长?昭通市不断用实践丰富“解题方案”。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曾经出现大面积贫困、深度贫困。 2014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贫困人口达185万,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脱贫以来,昭通市顶住了巩固脱贫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压力,面临着脱贫人数大、返贫风险高的问题。主题是用足用好开发性帮扶政策,让脱贫群众增收有路、增收有发展有希望。
特色产业支撑
每年深秋,乡村田间的苹果园,果香四溢,硕果累累。苹果挂在树枝上,在阳光的照射下,脸蛋红红的,等待着果农们采摘……
昭通市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乌蒙山腹地。属典型的低纬高原气候区,生态良好,光热适中。具有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苹果种植的区位优势。 80多年前,昭通撒峪镇引进了一批苹果苗进行试种。从此,这座城市就与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10万亩高标准苹果矮化储备种植示范园,放眼望去,成片的苹果树沿着山坡连绵起伏,蔚为壮观。
“这里种植的苹果树有110多个品种,有红露、红将军、青蕉……”昭通市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质量安全科科长赵庆东说, “正是由于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强、温差大等特点,昭通苹果形成了天然富硒、早甜脆嫩、美味可口的特点!”
“苹果是昭通帮助脱贫户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丙伟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一边做实事一边做强产业。耕作和耕作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分红、果园托管、田间学习等方式形成利益联盟,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今年的收获季节,昭阳区永丰镇新民村的农民镇全米忙得不可开交。 “平时在基地拔枝、修剪、疏花、疏果,光是管理费我一年就能赚到5万多元。”甄全密告诉记者,脱贫前,他在外打工,收入有限。 2018年,他回到家乡后,以每年900元的价格将家里的7亩土地转让给公司,并到苹果园学习种植技术。如今,甄全密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园艺管理者,并从基地承包了84亩苹果进行管理,实现了家里就业增收。
“通过搭建共同发展的产业平台,我们吸引了周边乡镇300名员工到园区务工,部分搬迁户和当地群众被培训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李秉伟说道。
为做强苹果产业,昭通市坚持走生态、有机、高端、精品之路,制定颁布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成立市、县(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苹果的合作,专家、研究机构、学校共同研究,形成了西南冷阳高地苹果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苹果关键技术集成和标准化生产应用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培育昭通超越、绿建果蔬、昭通农投、还有鲁甸浩峰。
优质产业惠及更多民众。今年,昭通市苹果种植规模将达到85万亩,预计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120亿元。苹果产业覆盖13.8万户、52.7万果农,其中脱贫1.86万户、6.78万人。脱贫群众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作为农业大市,昭通市不断做强产业,培育领军人物,推动特色产业升级,通过产业振兴不断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9月是昭通花椒的成熟季节。记者来到昭通市三里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时,正值花椒交易旺季,交易中心一片忙碌。黎明前,农民们将一卡车的胡椒运到市场。经销商将辣椒筛选、装袋后销往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全年交易量达到6万多吨,交易额超过40亿元,今年青椒产供销依然旺盛。”昭通三利丰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宗武说。
一棵小辣椒树带来财富,带来大产业。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昭通市乔家县农民彭金超带来的1000多公斤青花椒已经基本销售一空。 “我家里种了7 英亩花椒。卖完后,我还从村里其他农民那里买花椒来卖。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昭通利用区位优势,在昭阳、鲁甸、乔家、永善等县(区)干热河谷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年产干花椒4.5万吨综合产值84.8亿元。昭通已成为云南省辣椒产业第一大市,带动约15万户、60万多人增收,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优质天麻、脆笋、大红薯……昭通市大力打造苹果、土豆、毛竹、天麻、辣椒、特产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已成为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增加收入。支持。
昭通市市长杨成新表示,昭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原等5个千亿级产业。特色农业、现代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逐步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下一步,昭通将继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谱写工业兴市新篇章。
工作技能加保障
在此前的脱贫攻坚过程中,为了解决一地一水养不起一人的问题,昭通市实施了一大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现了“连根拔贫”。通过“贫困地区搬迁”和“贫困产业替代”。
昭通市昭阳区静安新区是搬迁地点之一。昭通市6个县(区)共9256户、40549人落户。脱贫攻坚后,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安心,静安新区持续做好搬迁后续支持,持续强化就业民生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就业就业、逐步致富”。
“咚咚咚……”走进静安新区扶贫车间云南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在抢着做一批服装订单。 “我们公司专门为酒店、工厂、学校等团体设计、生产制服,目前有员工70多人,主要是当地女性。”云南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杨成说。
姜群芳,35岁,来自昭通市宜良县大山,已在工厂工作两年多。起初,她担心搬迁后没有收入来源,但通过公司培训,她很快掌握了缝纫技能。 “这里的工资是计件制,干得越多,拿的就越多,等我熟练了,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块钱。”蒋群芳说道。
对于很多需要照顾家庭又不能出远门的女性来说,在家就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静安安置区党工委副书记臧庆庚介绍,安置区已引进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建设扶贫车间,吸引800多人就近就业。此外,安置区还盘活了525家商铺。通过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制作小吃、开小商店等,实现就地创业。
我在家有工作,在外面有技能。臧庆庚介绍,为帮助搬迁人口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找到好工作,政府在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市场需求,先后推出缝制、钢筋工人、网上创业、吊装项目。机械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增强移民创业就业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静安新区正在举办电工技能培训班。在15天的培训期间,讲师们采用“理论+实践”的培训模式,向学员讲授电气设备操作、数字电路技术等基本原理,帮助学员掌握电气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各种电气设备。
“以前我经常打零工,学了电工技能后,找工作、接工作都不难,收入也会更高。”学生王光宇说。
昭通市坚持产业导向、市场需求、人民群众意愿,以强技能、稳就业、增收入为重点,准确开展“订单式、定点式、定点式”。近年来,“定向化、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目前,全市技能劳动力总数达到56.03万人,持有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数为35.46万人。技能劳动力年均收入比普通劳动力高12000元以上。
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市,昭通市人口63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超过300万。确保他们及时转移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可以有效降低返贫风险。近年来,昭通市按照组织、技能、品牌、服务的思路,全力转移、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推动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昭通市农村劳动力中,常年转移就业超过250万人,其中省外就业超过130万人; 105万脱贫劳动力中有93万多人转移就业,19.71万转移劳动力中有18万多人稳定就业。农民工收入占总收入的10%。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脱贫率为76.53%。
美丽乡村底色
从昭通市沿昭宜公路行驶30多公里,一个青山环抱、薄雾笼罩的宜良县——村“云中苗寨”出现在我们面前。记者发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附近的市民都喜欢来这里亲近大自然、烧烤、放松。 ‘云中苗寨’现在已经成为城里人向往的村庄。” “云中苗寨”CEO白灵说道。
“云中苗寨”原名大苗寨,是位于昭通市宜良县洛泽河镇的一个苗族村寨。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农业产量有限,寨子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87.6%。全村123户574人,其中户籍户108户503人。尽管该村已于2020年实现脱贫,但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村,仍然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增收致富的艰巨任务。
2021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李晓云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昭通市将大庙村打造为脱贫致富示范试点。
大庙村海拔2000多米,镶嵌在10000多亩天然草地和3000多亩森林之中。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陈伟轩表示,专家组在考察了该村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人文风情等方面后,建议寨子发展“生态+农业”的乡村农业、文化和旅游复合产业。 +文化+旅游”,打造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目的地。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以苗族老屋的红砖墙为基础,以红色元素为主基调,保留和凸显苗族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建设效果,同时,通过以工代赈,动员村民参与步道广场建设、住宅升级、厕所圈子改造等。带动附近群众增收。”白灵说道。
2022年7月,“云中苗寨”正式开园,游客纷至沓来。走进村子,就能看到红砖红瓦的色调一致。红砖小道将村落串联起来,家家户户都依山相连。此外,“云中苗寨”还新建了民族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民宿、主题会客厅、咖啡厅、百米烧烤长廊等文旅业态。开发了萝卜皮、腊肉、香肠等农业特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由村里成立的合作社管理。
“我以前就想,这么远的村子怎么会有人来喝咖啡?没想到村里居然开了一家咖啡馆,我还自己学会了煮咖啡。”村民王云兰曾在福建一家食品厂打工,如今她已回到家乡寻找工作。训练成为一名咖啡师。
村民朱云辉夫妇选择加入合作社,将自家房子改造成餐厅和民宿。现在朱云辉的丈夫正在学习烹饪,朱云辉又学习了餐厅管理和民宿管理。除了每月约3000元的工资外,夫妻俩还获得每年的经营分红。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项目之初就成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并成立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CEO”管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全部业务统一按年营业收入的10%计提。用于给村民发放年终分红。净利润的1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30%用于乡村CEO团队佣金,60%用于合作社的运营和扩张。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份,农民变成了股东。今年前8个月,“云中苗寨”整体收入突破160万元。
“2020年底该村脱贫时,该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到2022年底,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2000元。该村正在使发展取得进展。”白灵说道。
培育农村新业态,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目前,昭通市按照党建引领、政府统筹、专家指导、干部规划、群众主题。脱贫致富示范试点已投入运行。此外,昭阳区“红苹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区、25个示范镇、89个优质示范村、639个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乌蒙正涌现出村庄美丽、人民富裕、产业繁荣、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昭通市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牢牢守住防止大规模返贫底线。但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突出脱贫群众收入长期持续增长,提供就业支持和产业支撑,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 (经济日报记者曹松关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