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越来越多华人学者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到中国,华人在美国的终身教授

新闻资讯2024-08-13 20:39小乐

美媒:越来越多华人学者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到中国,华人在美国的终身教授

(观察者网讯)

近年来,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的比例逐渐上升。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顶尖大学中,由于“中国行动计划”带来的寒蝉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选择放弃终身职位返回中国。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一现象表明美国对这个推动创新的群体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通过比较学术期刊作者通讯地址的变化,倡导组织亚裔美国学者论坛发现,2021年,有超过1400名在美国接受培训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学术机构或公司的工作。想要回国工作的人数反而比上年增加了22%。

该数据来自该集团本月23日发布的报告《卷入交锋:华裔科学家的恐惧》。作者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

《华尔街日报》 报告截图

此外,根据该报告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进行的全国学术氛围调查,在1,304名做出回应的教职人员中,约61%感到有离开美国的压力,尤其是年轻教职人员以及接受联邦资助进行研究的学者。45的人计划避免申请联邦拨款,特别是工程和计算科学系的教职人员、高级教职人员以及来自公共机构的教职人员。

结果还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受访者(89%) 仍然愿意为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做出贡献,但42% 的受访者对在美国开展研究感到害怕,尤其是来自工程和计算科学系以及生命科学系的研究教师,以及联邦拨款获得者和高级教师。

《华尔街日报》指出,过去20年来,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裕并获得了科研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多在美国接受培训的中国科学家选择回国。报告称,虽然历史上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美国,但从2020年开始离开美国的人数急剧增加。

今年,COVID-19疫情爆发,特朗普时代推出的“中国行动计划”提出的针对学者的刑事案件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加。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美籍华人陈刚曾被美国司法部污蔑为“中国间谍”。结果,他遭受了长达一年的调查,至今仍生活在被错误起诉的恐惧之中。他最近透露,他“有足够的联邦资金”并退出了一项研究。亚裔学者论坛也因陈钢案而成立。

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司法部于今年2月终止了该计划,因为该计划宣扬种族歧视,损害了美国对世界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但报道指出,其实质性操作并未终止,其带来的寒蝉效应还远未结束。截至目前,“中国行动计划”已公开调查约150名学术科学家,并对其中20余人提出刑事指控。

《华尔街日报》还指出,一些中国科学家仍然感到对他们存在怀疑,并担心只要中美关系继续紧张,这种怀疑就会持续下去。

据报道,近一年来离开美国的华人和华裔科学家中,有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知名学者,其中包括第一位数学最高奖的华人获得者、菲尔兹奖——。丘成桐,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亚利桑那大学去年夏天的一项调查发现,十分之四的华裔科学家最近考虑离开美国,因为担心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

在近期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近20名已经离开或正在考虑离开美国的中国科学家提到了他们对政府迫害以及疫情期间针对亚裔的暴力行为不断增加的焦虑。一些人表示,他们的想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更高的薪水或与亲人的距离。

报道称,接受采访的人大多数是拥有终身教职的归化美国公民,其中许多是航空航天和生物领域的专家,这两个领域受上述“中国行动计划”影响最大。属于受到密切关注的领域之一。

一位华人机械工程教授透露,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后,他今年夏天离开一所美国顶尖大学来到香港一所大学。他说他想离年迈的父母更近一些,并且厌倦了美国的政治环境。他说,他不再寻求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因为美国的政治气氛已经变得如此紧张。

这位教授还提到了他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我不想看到我的中国身份让他们受到联邦机构的审查。”

多位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对很多人来说,《中国行动计划》改变了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他们不再将美国视为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迫害的地方。

在离开美国的学者中,丘是最知名的一位。去年9月对哈佛大学新生的演讲中,他感叹道:“当年美国政府批评苏联的学术环境,没想到在这里又死灰复燃。”

丘最终于今年四月离开哈佛大学,到清华大学全职任教。据报道,他此前曾表示有意帮助中国首次获得“菲尔兹奖”。

4月20日,丘成桐在清华大学讲座教授聘任仪式上讲话。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美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与其全球人才和智力资源的积累密不可分。芝加哥智库MacroPolo 2020年的一项分析发现,在美国机构工作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中国出生的科学家占近30%。

此外,根据美国、中国、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2019年,在被引用最多的科学论文前1%中,中国学者的论文占比超过了美国学者。这一份额通常被视为科学领导力的关键衡量标准。

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鞠一光透露,今年上半年,一些在美华人资深学者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多次举行会议,以解决此前存在的问题。对各政府机构的信息披露程序表示担忧。标准化。

在《中国行动计划》下的相当多案件中,涉案个人被指控未向其雇主或资助机构披露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关系,或隐瞒从中国收到的研究经费和报酬。然而,在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中,没有证据表明这种交流与合作导致了科研成果甚至商业秘密的泄露。

对此,密歇根大学李侃如-罗瑞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林安智认为,这一程序改变是积极的,但不足以解决许多中国学者感受到的寒蝉效应。

与此同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国际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

教育部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80%以上的中国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至2022年,所有完成学业的海外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的比例增加了更多超过12个百分点。

针对美国损人不利己的“中国行动计划”,中方已多次作出明确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所谓“中国行动计划”是先设定办案指标,再调查案件。这种罔顾司法公正的做法,只会导致冤案、冤案、错案。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认识到,这一所谓“中国行动计划”本质上是美国反华势力滥用国家安全理念、遏制打压中国的工具。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猜你喜欢